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人文世界·江南录

“壶”在传承

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尽管长兴县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当然也有不少长兴紫砂业者源于对这一行业与生俱来的守望和追求,自觉和不自觉地担当起了这份责任。记者在调查和了解中发现,现在长兴紫砂业者依然存在着从业人员偏少、专业技术人才年龄偏大、工艺技能水平亟待提高等问题,这固然有其历史和客观原因,但是现有紫砂业者安于现状、带徒传艺的积极性不高和自愿进入该行业的年轻人不多也十分明显。

  在绿树掩映的半匋居紫砂工作室,记者见到了刚从杭州风尘仆仆赶回来的半匋居主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傅一平先生。傅一平在记者面前小心翼翼摊开了一把用宣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紫砂毛坯原壶,其上有浓墨重彩的痕迹。傅一平说,这是杭州一位书画名家自己绘制的,想让他镌刻一下,然后再回炉烧制。作为一位紫砂业者,傅一平的书画篆刻造诣也颇为精妙,他是中国书协会员,也是西泠印社社员,同时还担任着湖州市书法家协会的副主席,这使得他在紫砂壶铭文和题饰镌刻上得天独厚、游刃有余,沪上书画名家程十发先生亲书“江南刀客”四字题赠于他。但傅一平并非藏技于身,秘而不宣,在傅一平的对座,一位30来岁的年轻人正全神贯注地在一把紫砂毛坯原壶上对着字画原迹镌刻着,傅一平不时在旁点头微笑,傅一平解释道,这位年轻人是位书法老师,与他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几年下来,镌刻技艺已较为娴熟。

  在金陵陶坊,长兴县紫砂陶艺协会秘书长、工艺美术师陈土良颇多感慨。作为长兴紫砂界的资深人士,陈土良见证了近30年长兴紫砂业的兴起、发展和目前的停滞局面。陈土良1984年至1987年曾担任国营长兴紫砂厂厂长,在有限的资金和人员紧张的情况下,选送了一批年轻人前往江西景德镇学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厂里的骨干,并为长兴紫砂厂曾有的辉煌作出了贡献,他们中的一些人后来也成为目前长兴13家个体紫砂工作室的主要业者。陈土良认为,长兴紫砂想要继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人才的传承和培养尤其重要,像董建民、吴伟华、蒋兴宜、傅一平、钱樟法这样身怀秘技的工艺美术大师只要为之搭建多种平台,完全可以再多带几个紫砂工艺人才出来,为长兴紫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现实情况是,这些大师包括像陈土良这样的10余位工艺美术师目前带徒的积极性并不高,一是培养一名紫砂工匠,仅仅是工匠至少得两到三年,如果没有好的政策很难予以自觉践行。二是紫砂壶制作毕竟是一门传统工艺,要想学有所成,需要耐得住寂寞,现在年轻人自愿学艺的不多也是现实。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江南录 00019 “壶”在传承 2011-07-15 浙江日报2011-07-1500017 2 2011年07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