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人文世界·江南录

长兴紫砂,何时“壶”起来

  近日,长兴县人大财经委员会一份关于加强长兴紫砂产业保护与发展的建议再次引起了长兴紫砂业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带着这份关注,记者日前来到长兴,走进一家家紫砂工作室,了解长兴紫砂的生存现状,记录下长兴紫砂业者为传承和发展紫砂业做出的努力。

  与宜兴山水相连、矿脉互通的长兴陶器制作历史悠久,早在65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之时,长兴先民就开始制陶。长兴陶土紫砂矿产资源丰富,与宜兴素有“南陶”、“北窑”之誉。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专业化的紫砂厂成立,乡镇个体作坊迅速崛起,从业人员近千人,产品出口占浙江陶瓷的第二位。

  然而,企业体制改革后,长兴紫砂厂的原技术骨干纷纷创办个体紫砂工作室,虽然维系了长兴紫砂的存在,但时至今日,仅有13家尚在运营,从业人员只剩50余人。虽然长兴紫砂近年来在全国和各专业评比中屡有获奖,但普遍存在着“小、散、乱”的现象,行业管理无从下手,紫砂人才后继乏人,矿产资源流失严重。对此,长兴不少有识之士呼吁,长兴发展紫砂产业的优势独特,有早在唐代就被列为贡茶的紫笋茶,有茶圣陆羽撰写茶经之地顾渚山下的金沙泉,作为发展长兴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长兴紫砂应该有它生存、发展的空间和机遇。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江南录 00019 长兴紫砂,何时“壶”起来 2011-07-15 浙江日报2011-07-1500009 2 2011年07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