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感动浙江

文章导航

39年如一日,救死扶伤为群众——

本报玉环7月6日电

记者 廖小清 报道组 骆战红 

  105岁的李小珠经常连自己女儿的名字都想不起来,平时话也说不清楚,嘴里却不停地念叨着“棣梅”。

  前两天,老人听说棣梅要来,一大早就开始在屋子里坐立不安,不住地往门外张望。“午饭时间都过了,棣梅怎么还没来?”

  吴棣梅是玉环县海山乡卫生院院长,一名有着26年党龄的党员。

  海山乡由5个小岛组成,李小珠是横床岛村民。15年来,吴棣梅每月来横床岛,总要看望老人,这次又送来500元钱。吴棣梅临走时,老人硬要将准备好的一桶菜籽油塞给她。见她不肯收下,老人就倔强地一直拄着拐杖站着“抗议”。棣梅拗不过老人,只得收下,两人依依告别。老人靠着门框,看着棣梅远去的背影慢慢消失在视野中,怅然若失。

  今年已经是吴棣梅在这个海岛之乡工作的第39个年头了。

  39年来,她几乎接生了全岛所有初生婴儿,是年轻人心中最亲的“娘姨”;她悉心照料着岛上的老人,是他们最贴心的“女儿”;她把乡亲们的健康看成最重要的事情,是岛上农民的“保姆”。

  她14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坚守,让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缺医少药的海岛之乡,成为玉环县医疗卫生满意度和人均期望寿命最高的乡镇。

2000多人的“娘姨”

  “‘娘姨’,今天又要去岛上呀!”在海山乡,吴棣梅无论走到哪里,总有人这样亲切地叫她。

  “娘姨”,是当地方言,就是妈妈的姐妹。全乡7000多人,她经手接生的超过2000人,一些家庭甚至全家人都是她接生的。

  由于海岛出行不便,海山乡历来是老人当接生婆,不少孩子生下来不久就被细菌感染,得了破伤风。加上海岛严重缺医少药,去县城看病的路也被茫茫大海阻隔,很多时候,人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离去。吴棣梅的10个兄妹,也因此先后夭折。

  这样的悲剧,年轻的吴棣梅看在眼里,痛在心底。1971年,她获得去玉环县卫生进修学校学习机会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妇幼保健。

  “海岛妇女生孩子就像过鬼门关,我不回去不行呀!”第2年,同学都留在县城工作,她却独自回到海山乡,成为这里第一位妇科医生。

  1982年12月,一个雨雪交加的夜晚。凌晨1时多,已经熟睡的吴棣梅,迷糊中听到有人气喘吁吁喊着她的名字。

  “我儿媳妇产后胎盘下不来,快去救救她们!”求救的是茅坦岛村民余银林。

  吴棣梅一听,睡意全无,立即披上棉袄、提起出诊箱,和余银林一起借着微弱的煤油灯光,一路跑着赶去虹头基码头坐船过海。

  然而,当她们跑到码头时,潮水已经退去,余银林刚才划过来的小舢板搁浅在滩涂上。一想到孕妇和孩子的安全,吴棣梅什么都顾不上,踩进冰冷的滩涂,在淤泥中踉踉跄跄地走了近10分钟才坐上船。

  还好赶得及时。经过40多分钟抢救,母子平安。此时,吴棣梅才发现自己由于来不及换鞋,满是淤泥的腿已经冻得失去知觉。

  这样的场景,在过去30多年里,不知有过多少回。每一次,她总是随叫随到。

1100多人的“女儿”

  “你比我自己的女儿还好呀,又给我带来这么多补药。”92岁的董牡丹从吴棣梅手中接过6盒“十全大补药”,激动不已,硬要拉她吃了中饭再走。

  “董妈,我等会回医院吃,只要您健康,我比吃什么都开心。”吴棣梅笑着说。

  吴棣梅每次来横床岛,都要给董老量血压、测心跳,记录她的健康状况。这几年,董牡丹的女儿去贵州经商后,就一直由吴棣梅帮助照顾。

  “她照顾老人就像女儿照顾父母一样,只要有她在,很多年轻人都放心地在外经商、打工。”横床岛村妇女主任金夏英动情地说,像李小珠老人,吴棣梅已经连续照料了15年。

  1996年,吴棣梅在与李小珠的养女陈彩娣交流时得知,老人由于身体原因一直没有生育。而陈彩娣一家常年在外经商,老人经常没人照料。此后,吴棣梅每次去横床岛时,除免费给老人体检外,还会送上零花钱和补品,一直坚持了15年。老人也经常把自己采的草药和土特产,送给吴棣梅。一次,老人硬要把人家送给她的鱼干让吴棣梅拿回去吃,吴棣梅怎么也不肯要,拔腿就跑下山去。半个月后,老人却托前来看病的邻居,将鱼干带了过来。

  39年来,吴棣梅与海岛的每位老人都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她总是老人们最牵肠挂肚的“女儿”。

  然而,岛上1100多名老人眼中胜似亲生女儿的吴棣梅,在家里却是一个不称职的女儿和母亲:39年来,几乎天天都是年迈的婆婆做饭;20多年来,女儿杨倩全靠外婆拉扯大。

  杨倩自小身子较虚,直到长大后,在单位一次体检中才发现患有严重的缺铁性贫血。“你妈妈自己是医生,怎么连你病得这么重都不知道。”体检医生责怪道。因为这病,杨倩自2002年至2006年,经常辗转于杭州和上海医院治疗。

  “自从得知我这病后,一向要求严格的妈妈对我宽容了许多。”杨倩哽咽着说,她能感觉到妈妈内心深处那份愧疚,“因为如果她来县城工作,就有时间照顾我,我也就不会生这样的病。”

  由于海岛条件差、收入低,一些年轻医务人员来这里后,天天想着离开。39年来,近20人陆续离开了海山乡卫生院。

  面对子女的期盼和更好的工作待遇,吴棣梅也不止一次心动。

  1985年,组织准备调她去县城工作,家人听后都非常高兴:“以后孩子到县城读书就有人照顾了。”然而,当全家人沉浸在喜悦中时,一些村民闻讯纷纷跑来挽留。看着大家期待的目光,吴棣梅一咬牙放弃了这次机会。

  5年后,她又一次有了调动的机会。那时,在县城读书的儿女身体不好,没人照看。“这次无论如何都要去了,不然孩子真会出问题的。”家人提前给她打了“预防针”。

  就在吴棣梅准备悄悄交接工作时,一些老人、孕妇、小孩不知道从何得知消息,纷纷赶到她家中:“如果你走了,就没人对我们这么好了。”看着一屋子的老老小小,吴棣梅紧紧抱着村民哭了:“好好好,只要大家需要,我就一直为大家服务好。”

  此后,再有调动的机会,吴棣梅总是婉言拒绝。39年来,她所有同学都已经在城里上班,唯她仍在海岛奔波。

7000多人的“保姆”

  “医生连生活都过不下去了,我怎么留住他们?岛上村民的健康怎么办?”2006年年底,吴棣梅黑着脸来到玉环县卫生局局长江飞的办公室,拍着桌子说。

  吴棣梅从来不为自己的事情发火,但如果是公家的事情不如她意,她总是要扯着嗓门跟别人吵。自从1976年担任院长以后,她就一直为经费的事情揪心。因为她深知,如果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待遇跟不上,村民的健康无从谈起。

  39年前,吴棣梅刚到卫生院上班时,眼前只有3间石头房,药房和注射室挤在一起,另两间是病房和宿舍,医疗设备也只有体温表、血压计、听诊器这“老三样”,医务人员仅3人,医院经常连正常工资都发不出。

  1980年,医院进行第二次扩建,由于没钱发工资,工人临近年关时跑到吴棣梅家里闹,没等她解释就将一桌子菜掀翻在地。

  “我当时很生气,但是想想工人更不容易,而且本来就是医院欠钱,我们理亏。”无奈之下,她只好先贷款5000元垫付工人工资。

  吴棣梅桌子没白拍,委屈也没有白受,近年来,海山卫生院前后3次扩建,拥有一幢4层的主楼及2层的副楼,并增设了B超、心电图等设备,基本可以做到“小病不出乡,小手术可以上”。

  “海山乡卫生院虽然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配备少,但是不管是医疗卫生工作的满意度,还是人均期望寿命,却是全县第一。”玉环县卫生局局长江飞感慨地说。

  2004年10月,吴棣梅到了退休年龄。她心想,今后也该让天天给她们做饭的婆婆休息了,趁自己身体还硬朗,可以多照顾子女……正当她想好一大堆退休后的计划时,县卫生局领导找到她:“组织希望你继续干下去,海岛上的乡亲也离不开你。”

  尽管心里十分纠结,她还是答应返聘,继续留守海岛。

  如今,已经59岁的吴棣梅,每天仍在为村民的健康而奔走。她惦记着,眼下还有茅坦、大青和小青3个岛没有卫生服务站,最近她天天辗转于几个海岛和县城之间,争取建卫生服务站的资金,“因为我最了解海岛村民看病有多难。”

  39年来,吴棣梅像保姆一样呵护着全乡7000多人的健康,而自己却落下了一身职业病:由于长时间过于劳累,她经常会心绞痛,包里随时放着丹参滴丸和速效救心丸,每次发病就靠吃药缓解痛苦。

  特别是她每次接生前,双手要放在酒精里浸泡半小时以上,也落下了病根,一到冬天便痛得刺骨,除了戴一双防风塑料手套外,还要加戴一双厚厚的棉手套。

  船过水无痕。39年,有人离开,有人留下;14000多个日子,有时欢笑,有时哭泣;一座海岛,因为热爱,所以坚守。

  记者离开时,在吴棣梅日记中看到这样一段文字,这是一名共产党员最朴实的心声: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要为人民多作奉献,为海岛老百姓健康,再苦再累,我都无怨无悔。


浙江日报 感动浙江 00003 2011-07-07 2051524 2 2011年07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