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文体

浙话舞台亮起来

本报杭州7月4日讯

记者 刘慧 

  今天,在省人民大会堂,浙江话剧团有限公司正忙着拆台、装车、转场——话剧《谁主沉浮》即将开始全省巡演。

  正在火热进行中的第二届浙江文化艺术节上,第一个登台亮相的浙话《谁主沉浮》赢得满堂彩,在省人民大会堂连演5场,而且场场卖票,场场爆满,让浙话总经理王文龙几分喜悦,几分自豪。而让观众刮目相看的是,改制后的浙话在本届艺术节上共有《谁主沉浮》、《幸福.COM》和《画皮》3台原创新戏上演。

  眼前忙碌的情景,勾起了王文龙的回忆:2010年5月4日,浙江曲艺杂技总团、浙江歌舞剧院、浙江话剧团三家省属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挂牌。那天,王文龙成为浙江话剧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对于这个新称呼,他不但要忘掉“团长”的称谓,还要对自己负责的公司开始全新的运作方式。

  “现在下水游泳,游得好不好,就要看技巧了。”正在现场忙着装车的王文龙说,改制不是合并、拆分、变卖,最要紧的是排出观众爱看的戏。

  改制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青年演员的状态、心态以及前途的变化。总经理王文龙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凝聚人心,给全团青年骨干演员找戏、找剧本、找导演,让院团活起来。

  今年1月,北京话剧导演李伯男戏剧工作室落户浙话。这位被称为中国戏剧演出市场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新锐导演,之前已为浙话排演了《画皮》、《只爱你一天》等作品,有着鲜明“李氏风格”的话剧,让杭城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重新走进久违的剧场。

  王文龙介绍,李伯男工作室每年将为浙话排一两出新剧,这些新剧必须要商演。作为回报,李伯男将得到票房收入的5%至10%。

  清新的改革之风,让一度萎靡不振的浙话生如夏花。由李伯男导演的《有多少爱可以胡来》、《我要成名》、《我不是我女朋友的男朋友》、《剩女郎》等话剧,给改制后的浙话带来生机,每出戏都有卖点,不仅赚了小年轻的钱,而且老观众反响都很不错。

  2010年12月3日,浙话带着改制后的第一部话剧《幸福.COM》去北京试水。此番特意在话剧市场较成熟的北京演出,既是青年演员的一次练兵,也是试水话剧市场的一次大胆尝试。

  在平均每天晚上有300场演出的京城,这样一部算不上先锋,也没有噱头的话剧,入得了观众的眼吗?连李伯男也承认:一天场租是3万元,3天是9万元,还不包括演员和工作人员的吃喝拉撒来回路费;钱是小事,如果1200座的剧场,每天上座率没有六七成,叫这群80后的年轻人以后怎么有信心做话剧?

  “我就是要赌一把,浙江本土的原创话剧必须进入北京这个戏剧心脏。对整个话剧团来说,是一剂鼓励和肯定的冬季滋补膏方。”结果让王文龙和全团所有人舒了一口气:上座率八成,演出两小时后,这些观众都还在。

  王文龙说,坚持不送票,是改制后的一大好处。3个月里,浙话带着一批新老剧目演出近300场,高密度的商业性演出,收入达36万元,这在改制前是绝对不可能的。

  “艺术院团长久以来落下少演少赔、多演多赔的病根子,要改变这样的窘境,靠的不仅仅是原有剧团简单的合并或拆分,而是需要以现有的优秀表演艺术家为核心,为他们营造演出市场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几乎泡在剧场里的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说,恰逢建党90周年,他支持浙话将总政话剧团的新作《谁主沉浮》从全国众多买家手中“抢”了过来。浙话人以前所未有的拼劲出色地拿下这出大戏,迎来市场的开门红。

  今天,面对从上海、北京等地赶来洽谈《谁主沉浮》的演出商,王文龙又开始做起“白日梦”:如果常有5个以上的院团来买戏,浙话就有了大市场;如果在位于杭州湖墅南路的浙话艺术剧院,常有5台戏轮番上演,话剧就会重回百姓生活。在王文龙看来,目前城市里的许多演出和这座城市90%以上的人口没有关系。如果可以在离家十几分钟的路程,花几十块钱看一场演出,观众就会聚拢起来,话剧就不再奢侈。


浙江日报 文体 00014 浙话舞台亮起来 2011-07-05 2050014 2 2011年07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