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1版:美丽乡村·望乡

核心提示:一支笔,几页纸;一张嘴,几把凳,这是故事创作和表演所需的全部,形式虽然简单,却像磁石般吸引人。在桐庐,有这样一群兢兢业业的故事员,进村入户,把一个个接了地气的故事送给乡民,延续这一片“故事之乡”的人文之美——

桐庐:故事里的事

  68岁的桐庐老故事员吴炎秋是20多年前桐庐2000多名故事员中的一位,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用“浩浩荡荡的故事大军”来形容。这支队伍当时散布在桐庐县的各个村,为辛苦劳作的乡民们带去笑声,为单调的农村生活增添了色彩。而在县城里,不管是在茶余饭后,还是在会议间隙,故事也丝丝渗入。桐庐因此有了“故事之乡”的美誉。在刚刚结束的中国故事节长三角红色故事会上,一等奖的名单中就有来自桐庐的故事员。难得的是,现在的故事员队伍中大多是孩子,他们或许前一分钟还在妈妈的怀抱里撒娇,但一开场,就老道地站在人群中间,有板有眼地开讲。

  桐庐,有故事;故事,在桐庐。

起,植根乡土

  在桐庐故事员们的口中,听到最多的名字就是吴文昶。这位已故的“江南故事大王”是桐庐故事界中最受尊敬的“开山鼻祖”,是他看到农村生活闭塞,文化活动匮乏,最先开始为乡民们写故事、讲故事;是他跑遍了全县300多个村,挖掘故事创作和演讲人才,并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一手培养起覆盖了整个桐庐县的故事员队伍。

  吴炎秋就是被吴文昶发现并培养起来的故事员。在石阜镇乳泉乡,乡民们都知道这个既会写又会讲故事的老故事员在哪里。从小,爱看书的他就喜欢给周围的小伙伴们讲故事,后来乡里的大人们也开始围着他听故事。吴炎秋虽然性格内向,但一讲起三国、水浒、七侠五义中的故事,就绘声绘色、收放自如。

  讲得多了,他就开始自己写故事。吴炎秋说,桐庐故事的开始就在乡土社会中。一垄垄的水稻田,一缕缕的炊烟,一排排的村舍……这些都给了他许多故事灵感。虽然家中农活繁重,吴炎秋还是向县文化馆投了几篇稿子。他记得当时在文化馆工作的吴文昶看了他的故事本子后,就骑着一辆破自行车,风尘仆仆地赶到他的家中,和他连夜一起探讨故事的创作。

  “一个故事,往往也包含着一个道理。用朴素和幽默的桐庐土话表达出来,大家笑过之后,还会有启发。”吴炎秋现在还照看着家里的农田,他指了指鞋上的泥土说,桐庐故事就是充满了泥土的气息,很接地气。

承,探索多元

  在桐庐县城里,也可以找到和吴炎秋一样属于“第二代”桐庐故事员的身影,他们是吴文昶直接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推动桐庐故事进一步发展的中坚力量。

  现任桐庐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的陈敏珠就是其中的一位重量级人物。一见到陈敏珠,就可以确切感受到吴文昶对她的评价:眼睛是会说话的半张嘴。她在日常的谈话中很自然地穿插进各种各样人物的神态和语气,用眼神表达着喜怒哀乐,一看就是一个训练有素的专业故事员。

  陈敏珠从80年代初被乡文化站选上做故事员到现在,一直都在走村串乡地讲故事。“讲故事最好的氛围就是在农村,最好的听众就是村民们。”她说,一般一场故事会会持续两个多小时,由7、8个故事组成,村民们会经常要求延长时间,拉着她和其他故事员的手不肯放,希望把未完待续的故事都听完。

  在乡间讲故事,多用的是方言,陈敏珠认为,如果要把讲故事的传统传给年轻的一代,必须要从语言上做到多样化,培养出一支过硬的普通话少儿故事团队,让更多的人能听、能学。她利用假期举办讲座和培训班,近十年来,记不清培训了多少位学生,他们不仅在各类故事比赛中折桂,也活跃在送故事下乡等活动中。

  和陈敏珠把侧重点放在讲故事、培养学生不同,方益群把重点放在了故事创作上。已到退休年龄的方益群是吴文昶仅有的两名弟子中的一位,她说,八年前在吴老过世的那段时间里,桐庐故事因缺少核心人物而受过重创。

  当时,她在《今日桐庐》上开设了中篇小说的专栏《母爱无涯》,没想到读者们对这个连载相当推崇,纷纷来信询问她之后的情节、讨论故事的发展。“时代在发展,原来口口相传的乡间故事形式现在不太常见到了,但是不管是在县城还是乡村,大家对故事还是有很浓的情结。”方益群说。

  四年前,她又在报纸上开设了“新闻说事”这一栏目,用讲故事的方式说桐庐当地的新闻,到现在已经写出了500多个原汁原味的桐庐故事,成为当地报纸的一个精品栏目。

转,反思风格

  “桐庐故事教育了一代人,活跃了一个时期。” 讲了近30年故事的徐小龙现任桐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在他看来,拉家常、聊天式的风格是桐庐故事最大的特点。“故事一般都和生活贴得很近,听完一遍后就可以记住。”

  他说,桐庐故事因为有很强的群众基础,所以也为政府工作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比如桐庐县去年推出了11个计生故事,并开展“计生故事会”,深入乡镇和社区进行宣传,半年时间里就演出了20余场,颇受欢迎。

  虽然“第二代”故事员们肩头仍扛着故事发展的大旗,桐庐的年轻一代也开始蓄积起力量。1980年出生的潘晓炜是当地人心目中桐庐故事的“第三代”,他是桐庐县广播电视台故事节目的主持人,每个工作日下午五点,都能听到他主持的《晓炜讲故事》。晓炜一算,从2002年起他已经讲了将近3000个故事了。

  这位年轻时尚的阳光小伙已是江浙沪优秀故事员、杭州市民协故事专委会副主任,他同时也想把他对故事的热爱传递给对故事同样感兴趣的孩子们。晓炜创办了一个语言工作室,辅导了100多个小学生,他自己也获得过全国少儿故事大赛“全国优秀指导老师奖”。

  但是,他没有忘记桐庐故事的根在农村,一直想多去乡间讲讲故事。“一个故事,只要村民们听得懂,觉得好,那就是好故事。” 

  在晓炜讲的那么多场故事中,去年“送故事到白江”的活动最让他难以忘怀。他带着五个小故事员在当地的村民家讲故事。“当前黑压压地围满了村民,却静得出奇。看到他们专注的表情,看到他们的神情随着故事的发展时而紧张时而舒展,就觉得我们的努力很值得。”他说。

  在桐庐,有蓬勃发展的故事员队伍,有红红火火的故事活动,有推陈出新的故事作品,但晓炜认为,和老一辈们相比,中青年故事人才还是稀缺,而且最近几年,故事比赛中许多讲故事的方式,比如眼神和手势的应用等已经成为了定势,不仅使孩子们在一定程度上少了自我发挥的余地,而且少了点生活的气息。

  “故事是一种心声的表达,这也是桐庐故事叙述的特点。故事员首先就要自己先融入故事,这样才能感染听众。”晓炜说自己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尽量在作品的选择上以及演讲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做到自主,说出自己的风格。

未完待续

的故事

  在桐庐县文学艺术节联合会编的《我和江南故事大王吴文昶》一书里,60多位和桐庐故事有深厚渊源的故事人写着吴文昶的点点滴滴,他们同时也书写着桐庐故事的一段段历史,讲述着自己对桐庐故事的切切情意。

  其中的一位作者写道:“老师的离去,带不走留下的故事,但愿我们能从中汲取一些力量,沿着吴老师为之奉献一生的故事继续前进。”

  “一个个饱含着笑和泪的故事,在感动听众的同时,也感动着我自己。”第三代故事人潘晓炜说,“在讲故事的同时,也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人生有多长,故事就有多长。桐庐的故事,说不尽;桐庐的故事,道不完;桐庐的故事,一直会写下去。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望乡 00021 桐庐:故事里的事 2011-07-05 浙江日报2011-07-0500014;浙江日报2011-07-0500017;浙江日报2011-07-0500016;浙江日报2011-07-0500018;浙江日报2011-07-0500023;2006147 2 2011年07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