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浙江不是他们的家乡,却承载了他们的人生梦想;球场不是打工的地方,却是和谐共融的现场。盛夏,记者走进外来工聚居的诸暨、义乌农村,走近民工和他们的孩子——
球场飞翔城市梦

本报义乌7月3日电

本报记者 蒋蕴 

通讯员 黄维 钱关键 

“我就是本地人了”

时间:下午5点

地点:诸暨大唐镇大松村

  马良抱着一只篮球,急匆匆地走出家门。

  几乎每天这个时候,他一定会出现在村口的篮球场上。马良总是穿着一套专业的篮球服,是他从商场里买来的,衣服上有个明显的LOGO,是很多城里人都熟悉的品牌。

  今天,大松和邻近的一个村子要打一场篮球赛,马良代表的是大松村。周围的农民早就把他当作大松村的人了,这个39岁的安徽阜阳人,十几年前来诸暨打工,一直住在大松村,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搬过家。

  “大多数时候,我觉得自己就是本地人了。理所应当,我就是大松村队的队员。”马良说,他租住的房子,就在大松村的篮球场边。一个人到异乡打拼的他,这么多年,在球场上认识了很多诸暨当地的朋友。村里的人对他也非常友善,他已经准备在这里长期安家。

  已经在大松村当了20多年村主任的张洪国,一手建起了村里的篮球队,当时的初衷就是为了“多一个球场,少一个赌场”。现在,他越来越觉得,让本村的百姓和外乡人和谐相处,篮球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松村的农民是诸暨农村发展的见证者。它位于制袜业发达的诸暨大唐镇,附近遍布着工厂和专业市场。发达的制造业,让这个本地居民只有500多人的小村子,聚集了1500多个外来打工者。当地镇干部介绍,近年来,大松村已开始实行社区化管理,逐渐接近城市化的生活方式。

  “大松的治安很好,本地人和外地人的矛盾也很少。”今年,张洪国有了一份新的工作——外地人口协管员。这两天,他正忙着和派出所民警一起,给打工者办理暂住证。

  他的心里,有一本烂熟于心的名册,几乎所有住在村里的打工者他都认识。要让他们在大松村安居乐业,张洪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篮球。马良就是他邀请来打球的,这个一米八几的年轻人,一看就是打球的料。

  今天的篮球赛,不过是一场普通的友谊赛。场边的记分牌是塑料布做的,需要人工来翻动。但马良觉得,氛围一点都不亚于电视里播出的NBA现场。附近的村民携家带口地都来看比赛,附近工厂的工人正好下班,也来加油助威。

  像这样的乡村篮球赛,已成为诸暨农村晚间的一大景观。诸暨市体育局局长周解荣介绍,全市468个行政村,有2232个标准篮球场,而且,“其中大多是灯光球场。”他自豪地说,这个数字,在全国所有县(市)里排名第一。

  因为天气热,很多人干脆光着膀子,马良也投入地脱掉了浸满了汗水的上衣。“你看在场上,哪里还分得出本地人,还是外地人。”村民们说,在他们眼里,只有这些热爱打球的人。

“这是我们的城市”

时间:晚上7点30分

地点:义乌梅湖体育中心

  看台上的黄荣,鼓起腮帮子,把手里的小喇叭吹得很响。

  这是他第一次和8000多人一起看一场足球比赛。他的学校,没有足球场。甚至在他的老家,很多人没有听说过“中超联赛”。当黄荣走进义乌梅湖体育中心的时候,他觉得一切像做梦一样。

  这个贵州孩子,现在义乌佛堂镇成杰民工子弟学校念四年级。他的爸爸妈妈在佛堂镇打工。不久前,成杰民工子弟学校和毛陈民工子弟学校的200名小学生,被邀请到了当地最大的体育场,现场观看一场绿城俱乐部参加的中超联赛。

  感到快乐的不止黄荣一个孩子。这次免费观赛活动是由义乌团市委、义乌市志愿者协会和义乌市体育局共同发起的,从4月1日起到6月底,陆续组织了6场,观众上千人,全都是外来建设者子女。

  义乌市志愿者协会工作人员蓝俊说,义乌有民办小学23所,大部分学生是民工子女,这些学校的校舍,通常是租用工业区废弃的厂房或临时建筑,很多学校没有正规的操场。“我们只是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们和同龄的本地孩子一样,在童年留下美好的回忆。”

  根据计划,这次活动已向义乌所有民工子弟学校发出邀请,预计有近2000名外来打工者的孩子会到现场看球。志愿者们给孩子们起了个共同的名字,叫“新义乌人拉拉队”。他们还做了一条巨大的横幅,悬挂在体育场里。

  “新义乌人”这个称呼,是黄荣喜欢的,他觉得这个城市的人们是友好的。其他看台上的球迷,纷纷向这些孩子们致意。

  “义乌,早已是一座融入全球的开放性城市。”义乌市体育局局长楼良四说,他们刚刚举办了一场中外商人运动会,在义乌的31个商会千余名运动员报名参加。目前,义乌外来人口近150万人,是本地户籍人口的1.8倍。他希望,以群众体育为代表的各种公共服务,应该向更多的外来建设者和他们的家庭延伸,“让更多的新义乌人融入义乌”。

  志愿者秀秀在现场忙着给孩子们买水,还要维持秩序。“这次活动让孩子们觉得快乐,我们就认为有意义。”秀秀说,比赛当中有小朋友要上厕所,志愿者都会陪着一起去,“他们就像我们的弟弟妹妹。”

  就连成杰民工子弟学校校长黄绍富也看得入迷了,这也是他第一次到现场看中超。“民工的孩子很难融入本地生活,这是个难得的机会,不仅让他们增长见识,还可以通过比赛激发他们努力进取。”黄绍富说。

  跟随着场内的气氛,黄荣和同学们一直在喊。绿城队进球的那一刻,他和老师们都兴奋地跳了起来。这一瞬间,他们都觉得,这就是他们的城市,这里有属于他们的快乐。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浙江不是他们的家乡,却承载了他们的人生梦想;球场不是打工的地方,却是和谐共融的现场。盛夏,记者走进外来工聚居的诸暨、义乌农村,走近民工和他们的孩子——
球场飞翔城市梦
2011-07-04 2043452 2 2011年07月0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