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要闻

目标:下潜5000米深海

“中国蛟龙”起航

本报江阴7月1日电

记者 叶玉跃 

  今天上午10点,伴随着“向阳红09”母船一声汽笛长鸣,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挥手”告别欢送的人群,从位于江苏江阴的苏南国际码头起航。未来47天,它将载着中国人的科学梦想奔赴东北太平洋,潜向5000米的深海。

  从码头上远远看过去,静静停放在“向阳红09”母船上的“蛟龙号”个头不大,外形像鲨鱼,白色胖胖的“身体”、橙色的“头顶”,身后装有一个X形稳定翼。在起航前,记者挤上船,靠近被闪光灯包围的“蛟龙号”,伸手触摸了一下它。站在身旁的“蛟龙号”首席潜航员叶聪笑着说:“看着挺普通的吧,其实,这个外壳材料由钛合金制造,极厚,由先进的焊接技术连为一体,抗压能力很强,身价不菲啊。”

  叶聪,去年担任“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潜航员,首次突破下潜至3759米深处,使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5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对于“蛟龙号”,叶聪有着跟旁人不一样的感情。

  “载人舱2.1米的内径,呈球形,你看,里面有很多仪器设备,空间不大,3名潜航员很难同时站起来。在下潜的一个多小时里,舱内温度有时会急剧下降约20℃,一次下潜差不多可以感受春夏秋冬的变换。”叶聪说。

  怎么保证潜水器里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呢?“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研究员说,这主要靠重量与浮力的平衡,保证潜水器在不同情况下都有足够的浮力浮出水面。在应急情况下,可以通过如下办法解决平衡:一是抛载增加重量的压铁;二是抛载重量很大的蓄电池;三是抛载调节平衡的水银;四是如果遇到电缆缠绕等问题,还可以抛弃机械臂、采样工具等等。

  自去年完成3000米级海试返航后,“蛟龙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先后完成了作业系统、绝缘检测系统和视频系统升级等技术改进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检测、维修和保养。同时,“向阳红09”母船和水面支持系统的适用性也进行了改造,进一步提高了“蛟龙号”海底作业和海试配套能力,为本次海上试验提供了有力保障。

  有过3000米级海试的历练,叶聪说,今年“蛟龙号”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很多人只关心下潜至5000米的深度,其实我们这次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海洋实验、海底定点取样等作业试验与应用。”

  根据国际海底管理局分配,从2001年,中国就拥有太平洋中部矿区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面积有7.5万平方公里。“那里藏有丰富的矿产和稀有金属,‘蛟龙号’这次就要帮助科学家开发这个矿区,并直接到深海进行科学研究。”

  在“向阳红09”母船上,国家海洋二所科学家王春生也是一身蓝装,精神抖擞。王春生是第一次跟着“蛟龙号”一起出海,主要负责海试环境调查和保障。

  “10多年的出海经历,我去过太平洋、印度洋,常会做一些生物取样,但是很难采集到海底大生物,比如海参。因为以前取样用拖网,样品很容易磨破,所以这次‘蛟龙号’下潜,我们很期待用‘蛟龙号’的机械手,抓几个大海参或其他深海沉积物,这将对科研很有帮助。”

  相比于3000米级海试,这次的海试任务将更具有挑战性。试验海区距祖国大陆约1万公里,船舶单程航行时间将达到半个月,海区试验环境复杂多变,这些都将是对我国深海载人海试队伍的新考验。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8 “中国蛟龙”起航 2011-07-02 2047551 2 2011年07月0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