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生态日特刊

弘扬生态文明 倡导生态旅游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的目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这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生态文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旅游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处于工业文明的后期,渐渐地兴起了生态旅游。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机使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而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和渗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日益深入,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社会共识,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内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浙江省开展生态旅游可谓是历史悠久,早期的山水旅游活动中就包含着生态旅游思想。如“大树华盖”之天目山、鹭鸟翩翩之西塞山、观潮圣地钱塘江、山水画卷富春江等,历来为旅游者钟爱。无论是谢灵运的山水诗,还是徐霞客的游记,都饱含着对浙江自然生态的热爱。经过多年的探索,浙江省的生态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全省已建立30家生态旅游区,其中8家为生态旅游示范区。

多措并举 成效显著

  近年来,省旅游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和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按照生态省建设目标,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扎实推进“旅游业生态化”工作,在生态旅游区创建、A级景区生态化管理、绿色饭店创建等方面成效显著,开展了绿色旅游,营造了生态旅游氛围。

  狠抓旅游景区环境质量管理:一是着力推进景区节能减排。根据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以及“A级景区节能减排30条”,省旅游局通过景区创A、景区复核以及度假区建设等管理手段,进一步加强旅游资源整治与保护工作,确保全省96%以上的A级景区达到国家有关环境质量标准。二是下发《关于加强A级景区节能减排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旅游主管部门、A级景区要及时成立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将节能减排工作纳入全年绩效考评体系。三是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列入景区复核重点。对全省旅游景区开展了复核抽查,采取全面检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明查和暗访相结合等方式。四是在景区创A过程中,不断强化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鼓励景区积极参加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确保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提高景区的环境管理水平。五是跟踪掌握旅游度假区生态管理工作。省旅游局通过国家项目动态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全省旅游度假区招商、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环保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及时发现旅游度假区生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源头上进行制约,杜绝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切实加快我省旅游度假区生态化发展。

  加强绿色饭店创建推广工作:根据国务院发展“低碳旅游”的新要求,省旅游局发布了《低碳经济背景下进一步深化绿色饭店管理的指导意见》,开展低碳积分计划、推行低碳饭店100条等系列举措,引导我省饭店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塑造以低碳、舒适为基本点的深绿色饭店建设,促使全省饭店的绿色管理由“浅绿”向“深绿”发展。2010年全省共有20多家饭店争创绿色饭店,省旅游局对杭州、宁波、湖州、丽水等地创建单位进行深入调研,按照国家绿色饭店标准进行了长期的培育指导,进一步明确目标、制定措施、奋力赶超,截至2010年底全省“绿色饭店”数量已超340家。

  加快推动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旅游是旅游在生态省建设过程中的强力依托与融合,省旅游局在扶持生态旅游开发、建设、转型升级过程中,集中精力、开拓创新、务求实效,努力使生态化理念渗透到旅游行业的各个方面。坚持实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深入实施《浙江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09~2015)》,督促各地严格按照规划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开展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加强生态旅游区建设,根据《生态旅游区建设与服务规范》标准,通过现场检查和资料审查,评定出了我省第三批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和生态旅游区;推进旅游厕所生态化建设,在全省旅游发展资金中每年划出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全省旅游厕所的升级改造;指导生态村镇旅游工作,根据全省旅游“十百千”工程,指导各地在创建过程中,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创建旅游强县、强镇和特色村的重要指标之一,不断加强对镇、村生态旅游的重点扶持,使全省村镇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十二五”的开局之年,省旅游局将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题,充分发挥旅游业在资源环境保护和优秀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倡导低碳旅游和绿色消费,全面加快旅游业生态化步伐,使旅游业进一步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产业。五年内,全省星级饭店和A级景区的用水用电量降低20%以上。创建4家以上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全省生态旅游景区总量达到50家,绿色饭店达到400家。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巩固成果、练好内功,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生态文明的先导产业。 

生态乡村旅游——“湖州之路”

  湖州是中国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拥有2300多年历史,现辖德清、长兴、安吉三县和吴兴、南浔二区,总面积5818平方公里,人口258万。它是江浙沪皖三省一市毗邻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水陆运输要塞。湖州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有山有水,农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从上世纪80年代起,湖州便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致力于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生态型农业,取得了丰硕成果。

  湖州山水俱佳,景色秀美,森林覆盖率达48.7%。元代诗人戴表元有诗赞曰:“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 为把湖州的生态优势、山水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旅游消费新热点,湖州采取一系列举措,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逐渐形成了湖州特色的发展模式。

  目前,湖州三县两区已初步形成了十大生态、乡村旅游示范区。安吉县形成了以报福镇为核心的高山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示范区和以天荒坪(江南天池)为核心的大竹海生态旅游示范区;德清县形成了以下渚湖、雷甸镇杨墩休闲农庄为核心的观光农业型乡村旅游示范区,以莫干山、西部生态农业观光园为核心的生态旅游示范区;长兴县形成了以水口乡顾渚农家乐为核心的乡村旅游示范区,以仙山湖为重点的生态旅游示范区;南浔区形成了以和孚镇荻港渔庄为核心的水乡渔文化型乡村旅游示范区;吴兴区形成了以八里店镇移沿山为核心的乡村旅游示范区,以妙峰山为核心的生态旅游示范区;太湖旅游度假区则形成了以长田漾湿地为核心的美食娱乐文化型的乡村旅游示范区。

  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结合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大力开发湿地、森林等生态旅游,湖州市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走在了全省前列,正逐渐成为长三角地区的休闲、度假、旅游中心。

生态旅游新路径——“四季仙果之旅”

  上虞位于会稽山脉和四明山脉之间,是祝英台故里,舜帝故里,孝德文化源头,世界青瓷发源地,浙东唐诗之路的源头,中国葡萄之乡,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拥有省级风景名胜区——曹娥江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十八里景观带。上虞为历代名士贤人向往之地,素以江南著名的人文之邦、名士之乡著称。

  近几年来,上虞承袭了与时俱进的理念,在完好地保护和发展了灿烂的古越文化和江南的耕读文化的同时,深刻把握旅游消费多元化、多形式的趋势,利用上虞自然生态多元化、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的地理气候特点,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响誉省内外的“四季仙果之旅”,一年四季吸引着无数游客来上虞观赏满山花果,享受采摘乐趣,品味仙果甜美。

  作为新兴的生态旅游城市,上虞深耕乡土人文与仙果文化的沃壤,培育出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集聚区,让那个仿佛日渐疏离的古老的江南意象,重新温暖人们的心头。2月草莓之旅,朝觐开化的大地;4月樱桃之旅,追赶高处的春天;5月桑葚之旅,挽起盛放的夏季;6月杨梅之旅,开封江南的第一味;7月葡萄之旅,避暑江南的吐鲁番;8月黄花梨之旅,品味甘甜的秋意;9月红柿之旅,融入秾艳的山野;10月打板栗,望不尽的天高云淡;11月猕猴桃之旅,寻访一道悠久的中国美味。

  “四季仙果”之旅,以上虞二都杨梅、上虞野藤葡萄等知名农产品为龙头,联合下管樱桃、丁宅桑果等一些特色农副产品,再以全市各农家乐和旅游景区、景点为依托,针对休闲游、自驾游、散客游推出了集水果采摘、生态体验、山水鉴赏为内涵的旅游新产品。上虞生态旅游带动了农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加快了商贸业繁荣,实现了产业融合,形成了“住在上虞、游在周边”的良好效应。


浙江日报 生态日特刊 00019 弘扬生态文明 倡导生态旅游 2011-06-30 浙江日报2011-06-3000006;浙江日报2011-06-3000007;浙江日报2011-06-3000014;浙江日报2011-06-3000009;浙江日报2011-06-3000016 2 2011年06月3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