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31版:生态日特刊

推动跨越发展 加快绿色崛起

——磐安县创建国家生态县纪实

2010年12月磐安通过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今年4月又通过了国家生态县公示。这是磐安县继2008年4月被省政府命名为首批省级生态县之后迈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又一里程碑。

  近年来,磐安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居兴县”发展战略,以生态县创建为抓手,深入推进“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和“811”环境污染整治新三年行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多年努力,磐安县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许多领导和专家都对磐安的生态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份将生态建设贯穿于产业调整和环境保护全过程的坚持,引领着磐安走出了一条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理念先行

生态立县战略坚定不移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磐安的根本,投资生态就是投资磐安的未来。县委、县政府一直以来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把绿水青山视为磐安的金山银山,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把生态建设作为事关科学发展、民生改善和县域竞争力提升的重大问题来抓,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年接着一年抓。同时,生态建设被列入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各乡镇年度考核内容。县督查局、生态办对创建工作进行全过程督查。

  磐安是全省最早开展生态建设的县市之一,1995年就开展了生态建设示范区试点,2000年2月被原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示范区。2000年9~11月,磐安县委、县政府先后组织考察了临安、安吉、莲都等地,在深入调研、考察学习、反复论证、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富县”的战略决策。2003年11月,磐安县委作出了“关于加快生态县建设的决定”,县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建设生态县的决议”。2004年磐安县将“生态富县”战略内容进一步细化为“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居兴县”三大战略。

  2009年,磐安县委、县政府在认真总结自身发展经验教训并借鉴其他地区有益做法的基础上,站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提出了“推动跨越发展、加快绿色崛起”的工作思路和“建设生态经济区、打造休闲养生城”的工作目标,探索走一条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经济崛起为核心、以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绿色崛起”道路。两年多的实践初步证明,“绿色崛起”发展模式找准了发挥生态优势与实现科学发展的结合点、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平衡点,适应发展要求,符合磐安山区实际。

  2010年8月,磐安县委作出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号召全县人民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更高目标迈进。2011年5月,县委、县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磐安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经过10年努力,在2020年前基本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具体分两个阶段:“十二五”期间为全面推进阶段,到2015年基本达到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中“建设模范”标准的要求;“十三五”期间为完善提升阶段,到2020年基本达到“生态文明”标准的要求。

绿色增长

生态经济区蓄势待发

  磐安县坚持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取向,围绕建设浙中生态经济区的目标定位,突出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重点产业,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集聚化发展生态工业。按照集聚集约集群式发展的思路,积极对接温州、台州等周边地区,重点建设金磐开发区、新城区、磐安工业园区三大工业平台,目前,园区工业占全县工业总量比重已达70%以上。出台《磐安县制造业产业导向目录》,建立项目落地联审机制,对不符合能耗、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拒之门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塑料制品、五金机械、汽摩配等主导产业,着力引进新材料、新电子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出台节能降耗激励机制,推行清洁生产,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全县已有25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35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认证。

  绿色化发展生态农业。2001年,县政府出台了《关于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的通知》,在全省率先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近年来,以“一乡一品一园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中药材、食用菌、茶叶、高山蔬菜等绿色农产品基地。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和病虫害物理防治技术,2010年建立了规模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点20个,新安装杀虫灯416只,性引诱装置2200多套,实施茭白、茶叶、水稻统防统治面积1.34万亩,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减少农药使用量。推广茭白秸秆和桑枝条种植食用菌模式、“四园一林”放养土鸡模式、“猪—沼—种”农牧结合模式、食用菌废料再利用模式、低化学品投入生产模式的五大生态循环模式。目前全县已建成绿色农产品基地15.8万亩,占总种植面积的62.7%。有28个农产品获得国际、国内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磐安香菇、“磐安云峰”茶叶、“磐五味”中药材等农产品知名度进一步扩大。

  特色化发展生态旅游业。围绕“山水磐安-休闲养生好地方”的形象定位,把整个县域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先后开发了花溪、十八涡、百杖潭等一批生态景区和尖山镇管头村等一批特色旅游村,建设了海德酒店等一批旅游接待设施,推动了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2010年磐安县旅游接待量、旅游总收入两项增幅均居全省前列。特别是以“乌石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休闲游深受上海等地市民青睐,已逐步形成一个旅游品牌。

村美城新

生态人居体系日益完备

  磐安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规划的龙头作用。2001年编制了全国第一个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和全省第一个绿色农产品发展规划,2003年编制了全市第一个生态县建设规划,2004年编制了20个乡镇和6大部门(农业、林业、工业、旅游、文化、城建)的生态建设规划。2004年以来,全县还编制了160个村的生态村建设规划和产业布局、循环经济发展、污染防治、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功能区等多个专业规划,全县形成完整的生态县建设规划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2010年年底,磐安县又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磐安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磐安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1~2020年)》,目前初稿已基本完成,力争在今年8月底前通过规划评审。

  扎实推进生态项目建设。按照生态县建设规划,磐安县每年都实施一批以污水、垃圾处理为重点的污染防治工程和项目。“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投入生态项目建设资金5亿多元。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多年淤积污染的河道和池塘进行全面清理,新渥镇宅口村、玉山镇新艳村、仁川镇方山村等多个村庄还对村口池塘水体用阿科曼技术进行处理,净化了水质,美化了村庄环境。这是磐安县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取得良好成效的一个缩影。

  开展“清洁磐安”活动,发动全县党员干部,对各乡镇村进行环境卫生大整治。建立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改善农村面貌。抓好畜禽粪便污染整治,完成全县存栏100头以上的所有规模化养猪场治理,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6.8%。加强工业污染防治。近年来共取缔和关闭了重污染企业20多家,限期搬迁企业19家,拒批污染项目100多个。

  合理布局人居空间。以安文和新城区、云山旅游度假区为中心,把县城建设成为空间布局合理、服务体系完备、基础设施完善的“山水生态城市”。加强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不断改善生产生活设施,推进农村城镇化,把磐安农村建设成为“依山傍水、曲径通幽、田园风光”的生态家园。

  大力实施“生态细胞工程”。结合生态县创建和新农村建设,全县创建了一大批文明生态乡镇村和示范整治村。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8个、省级生态乡镇19个、市级生态乡镇19个、市级生态村17个、县级文明生态村150个。在新农村建设中,已创建省市级示范村28个,县级示范村2个,整治村186个。尖山镇管头村、冷水镇虬里村、玉山镇向头村等村庄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村建设的典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在全县挖掘整理了药文化、茶文化、菇文化、源头文化等富有磐安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料。赶茶场、龙虎大旗、民间炼火等民间文化分别被列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加强古文物保护,榉溪孔氏家庙、玉山古茶场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蔡氏宗祠、清德堂、杨氏宗祠、昌文塔、道德桥被确定为省级文保单位,县政府还命名了23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力推进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全县累计创建了双峰中心小学等17所省市级绿色学校、1个全国绿色家庭、90个省市级绿色家庭、2家省级绿色企业、1个省级绿色社区、1家省级绿色饭店、1个省级绿色医院,建立省、市级保护母亲河生态监护站各1个。通过多种形式的绿色创建和生态环保宣传活动,广大群众的环保理念不断提升,环境保护成为全县人民的自觉行动。


浙江日报 生态日特刊 00031 推动跨越发展 加快绿色崛起 2011-06-30 浙江日报2011-06-3000006;浙江日报2011-06-3000007;浙江日报2011-06-3000009;浙江日报2011-06-3000010;浙江日报2011-06-3000017;浙江日报2011-06-3000011 2 2011年06月3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