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历史不戏说
本报杭州6月20日讯
记者 童桦
有一种被称为“口述史小说”的历史图书正在最近的图书市场升温,给读者带来许多阅读的乐趣以及对历史的新感觉。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著名作家黄世明耗费40年心血写成的《大帅府》便是其中之一。
口述史小说到底是什么?黄世明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如果历史应该是12345,记载下的却只有1、3、5,那么就用虚构的笔法添补上2和4,让历史重新变成12345。这正是口述史小说的本质。
《大帅府》描绘的大帅府位于沈阳,是北洋军阀张作霖及张学良的官邸和私宅,也是北洋时期历史风云的舞台。在沈阳人的心目中,张作霖、张学良不仅仅是教科书中的名人,而是沈阳一段时期的历史印记。
作为一位在沈阳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作家,沈阳大帅府博物馆、张学良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黄世明,40年如一日沉浸在历史探究中,收集到了大帅府众多的独家资料。
“与众多描写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的作品不同,我在写《大帅府》时把握一个原则,即历史事件都是真的,人物也大多是真的,事情的结果也是真的,虚构的往往是过程。”黄世明说,“比如张学良娶于凤至,由不满到屈从,最后到真爱,都是真的,我就虚构了过程。”
真实的历史加上虚构的情节,“口述史小说”不仅满足了读者求真的阅读倾向,也拓宽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那么,“口述史小说”中的历史是真是假?浙江文艺出版社社长郑重认为,历史本就是口口相传而成的,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曾对口述史和小说之间的关系做过界定:“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这说明“口述史小说”早已存在,比如宋元口述史评话、明清口述史小说等,都彰显了早期小说在被整理、写定文本的过程中,已经和历史形成共鸣。
文学需要从历史中吸取营养,郑重说,“口述史小说”比演义更接近历史,比正统历史类图书可读性更强。“一旦有好的作品诞生,必定会引起业内的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