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江,高峡平湖济苍生
本报记者 江晨
我几乎无法用文字来描述一路走近新安江大坝时的感受,她掩映在苍翠的群山之中,四处云雾笼罩,如梦似幻。行走其间,如同腾云仙境里,胸怀舒畅。
“一滩又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这形象地刻画了昔日新安江所蕴藏的巨大水力资源。新中国成立后,长三角电力紧缺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在新安江上建设水电站的设想悄然萌动,并在党的领导下大胆付诸实践。1957年4月1日,电站主体工程正式动工。
在电站老干部活动中心,我有幸采访到曾经参加电站建设的两位老同志——刘玉春和朱孝成。
作为在苏联学习水电站机械化施工和管理的技术人员,刘玉春当时刚刚回国不久,即被分配到新安江参加水电站建设。“我们12名在苏联的老同学,在来新安江的路上就曾立下誓言——为祖国的水电事业奉献青春!”刘玉春说。
回忆起当年建设的情形,“其中的艰苦,是你们这一辈年轻人难以想象的,”刘玉春说,“把山平一平就算是房子的地基,用毛竹搭成简易的房子,人就住进去。3米高的尖顶房,瓦盖得不严,夜晚可以看星星。”
这些当年参加建设的年轻人,并没有向困难低头。他们凭借“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战斗精神,日夜奋战整整3年,使电站提前两年实现发电。
新安江,高峡平湖济苍生
本报记者 江晨
平稳运行半世纪
站在巍巍的大坝之上,放眼远眺,整个水库碧波万顷,江面云雾缭绕。
新安江水电站是中国水利电力事业的一座丰碑,它的蓄水量比西湖大3000多倍。据当地人描述,大坝泄洪时,白浪排空,形成巨大的人工瀑布,使前来观赏的人们叹为观止。
1959年4月9日,在水电站建设的关键时期,周恩来总理视察工地后,亲笔题词:“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的胜利建设而欢呼!”
新安江水电站总装机容量相当于解放初全国水电总容量的4倍。从1960年起,她源源不断向华东大地输送电流,为整个华东地区的社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其建成后30年内,就相当于为国家赚回6个相同规模的水电站。
朱孝成是江苏徐州人,从1960年到2001年,他在大坝的发电运行岗位上工作了整整40年,因为长期在轰鸣的机房工作,两个耳朵有些不太好使。“做值班员最难熬的是夜班,隆隆的机声使人头昏脑胀,却要时刻保持高度注意力,警惕捕捉仪表盘上的细微变化。”朱孝成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的仪器设备还不先进,整个机房的轰鸣声高达70分贝。
并肩挽手唱高歌,无限青春向未来。正是拥有这样一批不知疲倦的奉献者,使新安江电站能够平稳运行50多年。
防洪灌溉立奇功
气蒸云梦泽,波撼建德城。
从大坝深处流出的发电尾水,能使堤坝以下十几公里内江水常年保持在17℃,为建德营造了得天独厚的小气候,使其成为著名的旅游和疗养胜地。大坝还兼顾防洪,汛期拦蓄洪水减轻下游洪灾损失,旱时灌溉农田。它顶托钱塘江咸潮,抑制了咸水入侵,保障杭州的供水安全。
而此时此刻,南方正值汛期,大雨滂沱,大坝的水位不断升高。不敢想象,如果没有这尊钢筋水泥浇筑的守护神,下游一片泽国的情形将会多么可怕。
半个世纪过去了,新安江水电站总装机容量已达84.5万千瓦,发电量累计达800亿千瓦时,为祖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它还为我国建设葛洲坝、长江三峡等大型水电站积累了宝贵经验,输送了大量人才和技术。在新安江水电站自力更生优良传统的激励下,浙江的电力事业近年发展迅速,天荒坪、桐柏抽水蓄能电站等各类电站的崛起,为浙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西子三千个,群山已失高;峰峦成岛屿,平地卷波涛。电量夺天日,洚威绝旱涝。更生凭自力,排灌利农郊。”郭沫若曾为新安江大坝挥笔写下这样的壮丽诗篇。
直至今日,我读起这首短诗,依旧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