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信念伟力

延安:圣地传奇

本报记者 徐园  

  我无法向你形容那一刻在我情感上引起的奇怪冲击——由于我们所在的环境而这么强烈,又是这么奇怪地富有预兆性质,这么奇怪地超脱于我、超脱于中国的那部分变化无穷的历史。

  时间倒回1936年6月初,北京披上了春天的绿装,无数的杨柳和巍峨的松柏把紫禁城变成了一个迷人的奇境,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登上了一列破败不堪的火车前往西安,不久后他将冲破重重封锁,到“红色中国”去。第一段文字,正是他当时心情的写照。

  回到2011年4月的杭州,我的心情竟然也开始“穿越”:延安,这座英雄的古城,因为75年前,伟人毛泽东和他所率领的中央红军的到来,从此成为享誉世界的地方,成为中国人民心中的圣地和灯塔。如今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人们是否依然住着窑洞,唱着悠长的信天游?

  (一)

  王家坪村,位于延安城西北方向,隔着沿河与城相望。这里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正是在这里,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领导根据地军民坚持了八年抗战。

  走进王家坪革命旧址,一下映入眼帘的是中央军委大礼堂。走进这间高大宽敞、四角翘起的大瓦房,一排排长板凳的座椅整齐排列,似乎一场演出刚刚散场。耳畔传来朱德总司令铿锵有力的声音:“世界上真正的英雄,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在我们解放区,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自力更生,才有今天的丰衣足食。”

  然而,延安时期的艰苦却是超乎我们今天的想象。一张床、一张书桌、一把土布躺椅……从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到凤凰山,每一处革命旧址中,领导人的卧室都是异常简朴,乃至简陋。烂汽车座垫弹簧做的土沙发、补了又补的毛毯、多用大衣……一件件的物品都讲述着艰苦奋斗。

  在枣园,周恩来故居的卧室中有一个不起眼的纺纱机,解说员告诉我,当年人人都要参加大生产运动,领导人也不例外,而周恩来的手巧是出了名的,虽然他一只胳膊受过伤,但他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和战士们一起参加生产,学习纺线。后来,在枣园中共中央书记处的礼堂里举行过一次纺线比赛,周恩来的线纺得又细又匀,被评为甲等,还获得纺线能手称号。

  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以身作则,带头开荒种地。毛泽东曾经在杨家岭用自家种的菜宴请过爱国侨领陈嘉庚。1940年,爱国华侨大亨陈嘉庚去延安,在杨家岭毛主席住的窑洞外小院,毛用自己种的菜做了简单的饭招待陈嘉庚,陈饭后很感慨:“在重庆,蒋请我吃饭,那一桌大概800大洋,吃了这顿饭,我知道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二)

  “亲爱的聂司令员:

  今天我感觉身体非常不好,也许我要和你们永别了!请你给加拿大共产党总书记蒂姆·布克写一封信,地址是加拿大多伦多城威灵顿街十号。同时,抄送国际援华委员会和加拿大民主联盟会。告诉他们,我在这里十分快乐,我惟一的希望就是能够多做贡献。

  最近两年,是我平生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日子。在这里,我还有很多话要对同志们说,可我不能再写下去了。让我把千百倍的谢忱送给你和千百万亲爱的同志们。”

  在凤凰山,无意中看到的白求恩遗嘱,让我热泪盈眶。为什么无数的爱国学生、仁人志士向往着延安——据统计,当时投奔延安的人数达到数十万之众?

  在这里我找到了答案:是先进的思想,是坚定的信念!

  延安土吗?黄土高原的茫茫黄土,使这里的山看起来是秃秃的,的确很灰很土。但是人们的思想却一点也不土。这里的人们思想前沿时尚,很潮,很酷。

  同样在凤凰山的白求恩纪念馆中,有一张赤裸着上身,舒适地躺在斜坡上的照片,那是白求恩在晒日光浴!

  当时的苏区建立起了自己的工厂,工人每人每月工资10到15元,膳宿由国家供给。工人们可得免费医疗,工伤可以得到补偿。女工怀孕期间有4个月的假期,工资总额的2%款项用作文娱费用。不管现实的条件是多么艰苦,他们有俱乐部、学校、宽敞的宿舍!

  事实上,当时延安的文化、教育都非常繁荣。到1940年,边区先后创办小学1341所和中等学校7所,在干部学校中,学员们用的马兰纸,点的麻油灯,一样刻苦认真学习。

  今天我们仍能在杨家岭看到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旧址,就在这次会议之后,群众性的文艺活动如火如荼。

  (三)

  当火车疾速驶进延安市,令我惊诧的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这里每天有发往北京、西安的航班,有直达北京、西安、石家庄等全国各地的火车,贯通南北的西延高速公路展示延安交通发达的新风采。四通八达的交通,正将圣地延安与外部世界的距离缩短。

  走在今日的延安,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城市街道宽阔平坦,草坪、广场随处可见。一到夜晚,山城灯火通明,站在宝塔山上眺望延安城,一片繁荣景象。

  在凤凰山附近,我走进一家“杭州小笼包”店,女店主告诉记者,她来自浙江的嵊州,已经在延安扎根安家。“每年的4月到11月,是延安的旅游旺季,来这里旅游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了。”她说。当我登上王家坪村山上的窑洞,一位姓白的老人热情地让我这个外乡人参观她的房间。她告诉记者,如今大多数村民在附近开旅馆、开饭店,早已住上了楼房,只是在这方水土成长的老人还不能舍弃窑洞的“冬暖夏凉”。

  的确,开放的新思路带来了延安的大发展。延安的决策者瞄准了红色旅游这篇大文章。他们不惜重金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精品景区和旅游线路。2010年,到延安旅游的人数已经达到1451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76.5亿元。

  而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延安地方财政收入过百亿,人均财力居陕西省第一。如今,沿着延吴线一路北上,会惊奇地发现,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吴起、志丹、安塞、子长、延长等县的石油工业为当地的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石油工人在陕北高原茫茫无际的大山里矗起了一座座井架,创下了石油开采史上新的纪录。石油已成为老区延安的经济支柱。

  虽然,中国的第一口油井——延长油田就在延安,在革命年代为煤油灯点燃着光亮。但是在大庆油田被发现后,这里的油田因为难以开采一度弃而不用。如今,延安人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在这块被外国专家称之为没有开采价值的土地上,把延长油田建成了中国第四大油田。

  英雄的延安儿女正在创造着一个新的传奇。


浙江日报 信念伟力 00020 延安:圣地传奇 2011-06-10 1976776 2 2011年06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