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信念伟力

革命摇篮的星火

本报记者 陈文文 撰述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正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反对来自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和共产党内连续出现的“左”、右倾错误,依靠群众,

建立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

成功地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独创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

 --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第456页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来到这里,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1989年10月,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登上井冈山,他对井冈山精神作了高度概括: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井冈山精神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

  井冈山斗争时期,敌我力量对比十分悬殊,革命队伍处于白色势力四面包围之中。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根据地军民同敌人斗争到底?是共产主义的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理想和信念,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队、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信念,没有精神支柱,势必走向沉沦。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经过艰难探索,终于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这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来之不易,需要备加珍惜。

  井冈山斗争时期,国民党军队不仅对井冈山根据地在军事上“围剿”,而且在经济上严密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困死在井冈山。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当时,在红军中流传着一首歌谣:“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这既是当时红军生活的真实写照,又反映了他们的革命乐观精神。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能丢,“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仍然应该铭记在心。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做前人没做过的事,走别人未走过的路,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这是井冈山精神永褒生命力的法宝,也是传承井冈山精神的关键。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曲折和逆境面前,不灰心、不气馁,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国内外形势,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创新之路。

  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是关系到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半封建的落后大国,革命的道路应该怎么走?这在马克思、列宁的著作里找不到现成的答案。我们党在“八七”会议以前,一直是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把工作重点放在城市,企图通过中心城市的总暴动,达到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目的。在秋收起义部队一再失利并面临全军覆灭的危急情况下,毛泽东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命令各部队暂停进攻,到浏阳文家市集会。第二天,毛泽东毅然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从文家市出发,开始向罗霄山脉中段的广大农村转移。当时有许多人包括一些领导都想不通,认为钻山沟算什么革命?山沟里面出不了马列,是右倾逃跑主义等等。不久,在两个月后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被党内“左”倾领导者撤消了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湖南省委委员的职务。在曲折和逆境面前,毛泽东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国内外形势,下决心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工农武装割据”,制定出军队建设、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土地革命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在实践中开始摸索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斗争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同时也是井冈山精神的深刻内涵之一。

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马克思说,如果斗争只是在有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中国革命是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才取得夺取全国政权的伟大胜利的。这个胜利的起点始于井冈山。

  湘赣边界地处边陲,受资本经济的影响颇迟,基本上是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有些地方还是“杵臼时代”。这种落后的自然经济状况,决定了根据地经济斗争的艰巨性。加上国民党军队的经济封锁,井冈山军民遭受的经济困境是空前的,困难“有时真是到了极度”。尤为突出的是吃饭问题。湘南部队来到井冈山会师后,人口骤增为万余人,每月要开销粮食40多万斤,在“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的井冈山,是很难解决这一难题的。为此,毛泽东曾致信中共中央说,“吃饭大难”,红军经常是“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除吃饭问题外,还有穿衣问题、医疗问题、食盐奇缺的问题等等,一直困扰着红军部队。毛泽东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发展农业生产,沟通赤白贸易,保护私人经济,铸造工字银圆,不断克服困难,方才渡过难关。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就要讲奉献。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无论是广大红军将士,还是地方干部、人民群众,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抱着“为主义而牺牲”的坚强决心,同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搏斗,许多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井冈山时期脍炙人口的“马奕夫身堵机枪”、“肖劲塞肠冲锋”、“谢开甲宁死不屈”等英雄事迹,都是一曲曲高耸入云、千古流芳的慷慨悲歌。井冈山斗争时期,边界六县一山牺牲的革命烈士共有4.8万人。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计有15744人,无名烈士有32300余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现珍藏着一座“无字碑”,“无字碑”汇聚了中国革命先烈的不朽英魂,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浙江日报 信念伟力 00018 革命摇篮的星火 2011-06-10 2010839 2 2011年06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