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之江先锋”候选人岑可法——
科研旗帜
人物名片:岑可法,男,1935年生,1984年入党。195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动力系,1962年获莫斯科包曼工学院动力机械专业副博士学位,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浙江大学工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热能工程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
矢志科学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岑可法大学毕业后经选拔赴前苏联攻读研究生。出国前,有人问他为什么不选择火箭制造、核潜艇等尖端学科,偏偏选择既普通又肮脏的专业——“煤的燃烧”?他说:“研究‘煤的燃烧’虽然又脏又不起眼,但是中国是个产煤大国,煤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总不能每个人都去造火箭造飞机吧。”在获得副博士学位后,他怀着一腔报国热忱毅然回国,选择了当时条件还比较艰苦的浙江大学任教。
上世纪70年代末,岑可法前瞻性地提出了水煤浆代油新技术开发,经过他和研究团队长期不懈地努力,该项技术每年能节约替代燃油150多万吨,产生经济效益20多亿元。
岑可法带领他的团队,先后取得11项国家奖、100余项发明专利,在煤炭分级利用多联产、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生物质能高效清洁利用、微藻制油制氢技术、大规模制氢等前沿科学研究上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身先士卒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具有拔尖创新能力的学科团队,是岑可法最关注的事情。在热能工程研究所,岑可法倡导并带头践行“求是、团结、创新”精神,使之成为全所的文化。在他的言传身教和精心培育下,该所拥有一支包括1名院士、5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名“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和9名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的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
在学科建设上,岑可法提出的“以发电为主、分级利用、多级联产”自主技术,实现了煤的分级利用、多级联产,达到了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的目的。
在关心、培养和提拔青年教师方面,岑可法更是不遗余力。上世纪80年代初,在很多教授都轮不到出国参加学术会议时,为了让年轻人开阔眼界,他常把自己出国访问的机会让给年轻的研究生。
关爱学生
岑可法在担任能源系系主任、机能学院院长期间,高度重视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工作,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他的推动下,2003年浙江大学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将能源与环境合为一体的“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为适应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的需求,岑可法团队与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建设新能源专业的设想,并于2010年推动设立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培养国家急需的新能源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
在多年摸索的基础上,岑可法总结出了“教授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梯形机制”、“导师群体培养”等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以他为首的导师团队先后培养了包括5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在内的20余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及5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和3名提名获得者。2010年1月,在75岁生日之际,他将自己多年的积蓄350万元捐献给浙江大学,设立岑可法教育基金,支持学生成长成才。这是浙大历史上在校教职工数额最大的一笔捐赠。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岑可法始终牢记入党誓言,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在能源系乃至全校党员的眼里,他就是一面旗帜。
岑可法同志曾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浙江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和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第二届孺子牛金球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