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幢故居
本报记者 刘慧
一个初夏的午后,我走进上海孙中山寻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心路历程。
在上海繁华的淮海路以南、思南路东侧的香山路上,坐落着一幢欧洲乡村式样的小洋房,这就是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1918年至1925年间在上海的寓所——上海孙中山故居。
回望四周,故居的围墙边种植着许多香樟树,整幢房子典雅、朴素、庄重而整洁。故居的庭院内,以坐姿重塑的孙中山先生像,身着中山装,神态庄重自然,神采奕奕地端坐在苍翠的树木和鲜花丛中。
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从广州回到上海,政治上“孑然无助”,经济上十分拮据,处境相当窘迫。他甚至没有正式住处,只得借环龙路63号、现南昌路59号暂住。后来在他人的帮助下迁入莫利哀路29号,即现在的孙中山故居。
“这幢欧洲乡村式小洋房,是由当时旅居加拿大的华侨集资买下赠送给孙中山的。”讲解员指着小楼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故居内的陈设,绝大多数是孙中山和宋庆龄使用过的原件原物,并遵照宋庆龄生前回忆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原样布置。楼下是客厅和餐厅,楼上是书房、卧室和小客厅,在书房和卧室前,有一间长方形的内阳台。楼前是一片草坪,围绕着冬青、香樟和玉兰,树木花卉茂盛。
1924年,孙中山应邀北上共商国是,次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抗战胜利后,宋庆龄将此寓所移赠国民政府,作为孙中山的永久纪念地。” 讲解员解释道,1949年上海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这里。1961年3月4日,故居成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年岁远去,历史不老。橘黄的灯光下,那一本本呕心沥血的著作,记录着过去。
1918年至1919年,孙中山在上海寓所深居简出。回首往事,他一心追求的救国真理什么时候能在中国实现,中国的出路何在,与南北军阀分道决裂了,要实现救国该走什么样的道路,该依靠什么人来实现这一目标呢?这时的孙中山先生寄希望于专心著书,来“启发国民”,“唤醒社会”,他把奔走国事30余年的经验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写成了《知难行易的学说》又名《孙文学说》和《实业计划》。这两部书与他1917年在上海写成的《民权初步》合起来,组成了《建国方略》这部重要著作。
“《孙文学说》代表了孙中山先生的哲学思想。集中地论述了认识论中知与行的关系。”仔细听着讲解,我似乎懂得了孙中山重申“能知必能行”,“不知亦能行”的观念。在第8章“有志竟成”一节里,孙中山对过去的革命经验,尤其是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有了深刻的认识,为以后的思想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哲学思想与他的革命斗争密切联系着的,是他为所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的理论依据,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的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而另一本著作《实业计划》,则着重阐述了开发中国实业的途径、原则和计划,反映了孙中山希望中国富强起来的强烈愿望。他把中国的实业发展,视为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其目的是将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造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他为此设计了建设祖国的宏伟蓝图和远景规划。
孙中山曾说:“以此至大至优之民族,据此至广至富之土地,”“中国人经受数世纪之压迫,现已醒觉,将起而随世界之进步,现已行程中矣。”他豪迈地断言:中国“千百年前已尝为世界之雄矣。……是中国今日欲富强则富强矣,几有不待一跃之功也。”
然而,30多年的实践证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幻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来挽救中国是不可能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我国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孙中山仿佛看到了曙光,从而摸索着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在苏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鼓舞和影响下,1919年5月4日爆发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当时正是孙中山被迫辞去广州军政府大元帅职务后困居上海闭门著书的时候。北洋军阀镇压爱国学生运动,激起了人民更大的反抗。孙中山在上海明确支持革命学生的革命行为,曾多次邀请学生代表到他的寓所谈话,赞扬学生的正义行动。有一位学生回忆道,在上海召开的一次群众大会上,一个学生代表发言中批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不算彻底”,表示“我们这次要作彻底的革命”的时候,孙中山热烈鼓掌。会后,他对学生恳切地说:“我所领导的革命,倘早有你们这样的同志参加,定能得到成功。” 孙中山从学生运动中看到广大群众的力量,并隐约地觉察到过去的革命方式不能适应当前的革命形势。然而,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北洋军阀十分害怕,他们出兵镇压五四运动,逮捕爱国学生和领导人之一的陈独秀,全国震动,各地掀起营救活动,孙中山也积极参加。
孙中山高度赞扬“五四”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他在《给海外国民党同志书》中写道:五四运动以后,社会就受到绝大的影响。反动政府虽然顽固恶劣,也不敢正面硬碰。这充分表明,五四运动以后孙中山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尤其是依靠对象较前有所进步,深感过去依靠军阀之不当,而相信大多数人起来革少数人的命的世界潮流“不可抑遏”,将来“必至政权归于平民而后已”。同年10月,孙中山在几次演讲中抛弃和批判了曾经有过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地方自治等不切实际的想法,明确地提出今后“改造中国的第一步只有革命”,用革命来建造一个“比现在的共和国还好得多”的灿烂庄严的共和国。尤其是晚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推动和帮助下,提出革命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中国国民党,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促使中国革命走向新的高潮。
“孙中山先生在上海香山路寓所度过了他的晚年。这一时期是孙中山先生一生中最为光辉的历史时期。”跟随讲解员来到故居的庭园,就是在这里,他和夫人宋庆龄进行重要革命活动,接见重要人物,撰写描述中国发展的宏伟计划。在这里,他总结了失败的历史经验教训,完成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折。
花木葳蕤,人流如织的上海孙中山故居,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孙中山文物馆。两个展示场所共占地面积2500余平方米,展示面积1100平方米。2006年11月12日正式开馆的孙中山文物馆毗邻孙中山故居,也是由一幢欧式洋房改建而成。文物馆共有三层、八个展区,其中第三层是临时展览,展览面积700多平方米,共展出文物、手迹、资料300余件,其中绝大部分是第一次公开展出。这些珍贵的文物向人们展示了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所做出的不朽功绩。
辛亥风云文物精品展的数百件史料图片,就像一幕电影向现场观众徐徐展开——孙中山先生生前使用过的指挥刀、黄兴任战时总司令时的帅印、辛亥革命起义宣传画的印制模板等100多件辛亥革命前后的文物珍品,成为最令人关注的展品。
为了更好地缅怀孙中山这位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和孙中山文物馆利用丰富的馆藏文物及资料,先后举办了多种题材的专题展览,集中介绍了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在上海开展革命活动的情况,以及辛亥革命时期的货币、债券、纪念币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是已故著名钱币专家马定祥生前收集、珍藏的,其中不少是珍品、孤品。展现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志士为推翻清政府腐朽统治、振兴中华而浴血奋战的历史。让参观者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认识孙中山,了解孙中山,走近孙中山。
孙中山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上海孙中山故居,作为一个重要里程碑,将永远屹立在中国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