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的历史警示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在拉美33个经济体中,中等收入者高达28个。截至2011年,拉美国家在“中等收入陷阱”已平均滞留37年,成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地区,其中阿根廷达49年,几乎为全球之最。
拉美之所以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与它没有抓住历史机遇促进经济转型、贫富分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没有抓住转变增长方式的历史机遇期。拉美地区整体上错过了上世纪50年代至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十分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在进口替代模式主导下,经济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急转直下,被东亚新兴国家和地区远远甩在后面。同时,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拉美国家还是没有像东亚一些国家那样及时转换发展模式,再次丧失历史机遇期,进而遭遇“失去的80年代”。总体看,拉美经济转型大约延迟了35年~45年。
遭受“拉美陷阱”困扰。“拉美陷阱”又被称为“拉美病”,主要指分配不公,进而导致两极分化的社会、动荡不安的城市和毫不守信的承诺。尽管百年来拉美国家的基尼系数总体看呈下降趋势,但目前拉美收入分配不公仍呈现非常集中的状态,基尼系数最高者为0.66,属世界上基尼系数最高的地区之一。分配不公和两极分化加剧了社会分化和冲突,进而影响经济增长,掉进中等收入陷阱。
迟缓的经济增长使社保制度显得有些超前和不合时宜。拉美社保制度早在上世纪上半叶便建立起来,经济较快增长使社保制度发展较快。但在进入上世纪80年代“失去的10年”中,沉重的财政负担导致拉美国家纷纷进行私有化改革,其改革的时间略早于欧洲。此时,欧洲早已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而拉美则还在中等收入阶段长期徘徊,使社保制度与其经济发展阶段相比,显得有些超前和脱节。
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金融危机的周期性对增长和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上世纪90年代以来,拉美地区连续发生墨西哥金融危机、巴西货币危机和阿根廷债务危机及银行危机。据统计,1974年~2003年,拉美各国发生金融危机的平均数量和复发次数几乎是其他地区的3倍。而拉美每爆发一次金融危机,经济长期增长率就下降约1个百分点。
一些拉美国家饱尝政府频繁更迭和军事政变之苦。例如厄瓜多尔1996年~2003年换了5位总统。研究报告显示,每次发生的社会冲突和政治动荡,都为国家经济和家庭结构带来巨大灾难,导致其经济发展至少倒退10年~15年。
和拉美国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创造“东亚速度”的部分东亚国家和地区。以日本为例,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进入高收入行列,日本实现了轻工业—重工业—第三产业的适时转换与升级,完成了由“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的过程。与日本类似,这些高收入发达国家无一不把技术创新作为驱动增长的根本源泉。在这些国家,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往往高达70%。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同时也是当前中等收入国家跨越陷阱、直达高收入国家的战略通道。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拉美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