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锐话题

给毕业生的一封信

主持人 王婷 王雪

  又是业生在校园里挥洒离别伤感的同时,也在隐隐期待着人生路上新的旅程。人生就像一出连续剧,毕业是剧中能决定走向的一道“分水岭”。

  本报从5月10日起推出“我们的毕业大片”主题报道后,收到了老师笔下的班级成长故事,看到了美轮美奂的毕业大片视频……今天,请读一读一位一线教师写给毕业生的信。

  老师,学生,永远是校园毕业进行曲上最动人的音符,交织出令人难忘的旋律,为我们的毕业大片定下了基调。一根教鞭,因为灌注了老师的心血而成为指引千万学子前程的魔棒;一间教室,因为洒下了青葱岁月的汗水而成为师生心底难忘的家。走出校园,虽然极目远望前程茫茫,但那份饱含殷切、期许、希望、信任的师生情谊,将会在今后漫长的人生路上一直温暖相伴。

邱志杰           

  

  ●艺术学院应该交给你们的压箱底的东西,是一种随时从现实之梦中自我唤醒的能力,和一种“提方案” 做做看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也可以归结为一种相信,相信未来,相信改变。

  ●你们即将离开校园,这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是终身学习的开始。如果你认为大学里得到的技能足于对付复杂多变的局面,那是错的。如果你以为大学毕业生在今天走到社会上还是令人尊敬的,那是错的。如果你以为你将继续受到父母的娇宠,那更是错的。当然你也不是一无所有,在大学里你得到最大的本钱是学习能力。而在一个艺术学院,你得到的特别的能力是:另辟蹊径的工作习惯。

  ●要使用你的这种优势,就得继续用你在可能性老师的课堂上的方式工作:研究,展开,试错,选择。你不得不时常回归这个课堂,倾听可能性的声音。那么你就不得不依然是一个学习者。而且这种学习不得不是终生的学习。

毕业生:你们好!

  八年前我刚来中国美术学院教书的时候,面对着当时的第一批学生,第一天见面时,我说:世间本无师徒,只有程度不同的弟子。我们的关系其实不是老师和学生,而是师兄弟。我只不过比你们早上路若干年,或许多一点经验,而已。我们共同拥有的真正老师是传统、现实和可能性。

  八年下来,难免很多想法改变了,但是这一点却肯定地没有变过。不但没有变,我可能还越发坚信了。

  先说说什么想法改变了,再说为什么这一点没变。

  话说当年胡适先生从美国学成归来,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把一句豪言壮语掷得很给力:我们回来了,一切都会不同了。八年前,我刚回校教书时就有这股狂气。我认为我是回来为当代中国艺术训练一支特种部队的。每个人都得是兰博,而且要善于团队合作。既然团队是有分工的,因此“一个都不能少”,因此这群人必须接受魔鬼训练。我们的第一代学生见识过这种魔鬼训练。一些优秀的个人在这个过程中成型了,大家互相之间的爱也很深刻。但是我那“一个都不能少”的决心是注定要受挫的。

  那几届适逢美院扩招高峰期,最多时一个班21个人,我每每要努力去记住每个人的姓名。这里面本来人各有志。又或者很多知识上的、性格上的缺陷是大学前的教育遗留下来的。更可怕的是毕业之后家庭的压力,经济的压力扑面而来。比起体制的缺陷、蚁民化生存的威胁、成功学的诱惑,学习者内心的怀疑……一个教师的影响力是太微乎其微了。看到一些本来应该承担更大责任并获得更大幸福的人,一个个沉沙折戟消失在人海中,这深深地刺痛了我。

  我渐渐地放弃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想法,并开始把艺术教育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应有的创造力培养,是为了一种幸福的人生而需要存在的艺术;另一部分才是为艺术界培养职业精英。我理想中的这两部分应该是完全融合,互为工具,甚至必须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人的身上。

  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有时装置课不需要真的做出一件实体作品,而是要每个人产生一本几十个方案的本子。因为我后来觉得,逼着你们拿出一笔材料费做出一件体量不小的装置,毕业的时候你们也带不走,你们把那个学生作业丢掉的时候,同时丢掉的可能是一种希望,弄不好还产生一点受骗的感觉。我相信学院要让你们带走的应该是一辈子压箱底的东西。

  那本画着几十个方案的本子,你们中有一些人会有机会把它们都做出来。在你成为一个大艺术家之后,有一天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其实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这本本子。在你的工作遇到瓶颈的时候,建议你想起它来,回头翻一翻,它能让你重新开始。

  你们中还有很多人会此后很少想起它甚至弄丢了它,没关系。在你未来某一天万一找工作未遂、生意破产、被老公抛弃、老病缠身、颠沛流离、疲惫不堪的时候,在你把脚颤抖地跨过南京长江大桥的栏杆之前,希望你能想起这本本子,仅仅是想到它曾经存在。你会记得自己是可以用提方案的态度来面对这个世界的,你只不过是在漫长忙碌的生活中遗忘了你从来都拥有的自由,然后你应该把脚收回来。如果有这样的时刻,那我们这几年的相处就毕竟是一种善缘。

  更多的时候当然没有那么极端,你只是在办公桌前忙碌,只是看着孩子发呆,只是觉得旅程漫无尽头,电视节目无聊透顶,然后那本本子忽然浮现出来,某一个想法竟然无比清晰,你禁不住哈哈大笑,周围的人奇怪地看着你。你重新拥有了青春时代的幽默感。

  当然,更好的是你每时每刻都在用那本本子里面的思想方法和决定在生活,它们虽然没有变成物理状态存在的艺术品,但是它们的气质贯穿在你的生活中,那么你就总能发现,你总有新的办法。做什么都可以,但一定要用“提方案”的态度来做这些事情。

  我说了上面这种种情况,其实老毛病又犯了,我好像不知不觉又在上艺术理论课,我在说,艺术学院应该交给你们的压箱底的东西,是一种随时从现实之梦中自我唤醒的能力,和一种“提方案” 做做看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也可以归结为一种相信,相信未来,相信改变。

  以上是我所发生的变化。于是我其实几乎已经同时说出了我所一直相信的东西,也是值此毕业之际,我所能给你们的最后的建议:终生学习。

  你们即将离开校园,这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是终生学习的开始。如果你认为大学里得到的技能足于对付复杂多变的局面,那是错的。如果你以为大学毕业生在今天走到社会上还是令人尊敬的,那是错的。如果你以为你将继续受到父母的娇宠,那更是错的。是的,他们或许甚至许诺继续支持,但是他们鬓角的白发将开始闯入你的眼帘并构成你的焦虑。你的那些没有上大学的同学们已经积累好了基本的生活资本,其中有些很辛苦而有些人也过得有滋有味意气风发,甚至在某个行业里面已经是行家里手。当然你也不是一无所有,在大学里你得到的最大的本钱是学习能力。而在一个艺术学院,你得到的特别的能力是:另辟蹊径的工作习惯。

  你总是要去设想:只能这么做吗?还有没有别的更妙的做法?你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这么想的,大多数人会按部就班。这样去提问的工作习惯,就叫反思力和创造力。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来说,这种能力都是宝贵的。

  要使用你的这种优势,就得继续用你在可能性老师的课堂上的方式工作:研究,展开,试错,选择。你不得不时常回归这个课堂,倾听可能性的声音。那么你就不得不依然是一个学习者。而且这种学习不得不是终生的学习。什么时候你停止了学习,你就成为社会机器的一部分,你就可能腐败。

  只有继续实验,继续学习,你才是真正地自我尊重的人。人必须自我尊重,这是起码的心理卫生。我前面说到,我总是努力记住你们每个人的名字。我相信,人必须受到尊重,才会为了配得上这种尊重而努力自我塑造。但严酷的是,如果老师叫不上来你的名字,你是不是要因此不把自己当人看?

  校园生涯即将结束,自学即将展开,自我学习就意味着自我发展,这是最大的自尊。如果你在校园里没有获得足够的自尊,我需要向你道歉,那是我们力不从心。那是忽视,并不是因为你不值得尊重。此后独行,望你能用不断的学习来建构起自己的尊严。因此,永远都不要贬低自己,即使所有的人都贬低你。只要你还在学习,你就还有机会,你就是值得尊重的。

  这封信已经写得太长了,但这不是慈母叮咛苦口婆心,都21世纪了,我们的爱应该更酷一点。表面的师生关系在你们拿到毕业证书的时刻便解除了,或者我更愿意说,你们的父母花钱购买教育产品的合同关系就解除了。但是在老师那里,我们的师兄弟关系会是永远的。保持联系。

  邱志杰(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锐话题 00018 给毕业生的一封信 2011-05-27 浙江日报2011-05-2700008;1990876;浙江日报2011-05-2700010 2 2011年05月2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