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经济·创富

“恐奶症”,该怪谁

张丹丹 

  “谈奶色变”,这并不夸张。前段时间老酸奶曝光出添加明胶、琼脂等添加剂,再度引起消费者的恐慌。尽管事后证明,这两种添加剂是国家安全食品相关法规中允许的食品添加剂。但该事件从另一角度可以看出,消费者对奶业安全已到“草木皆兵”的程度。为什么会这样?

  5月25日在杭州举办的乳酸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很多消费者纷纷向专家们咨询,现在的牛奶,到底能不能喝?怎么识别牛奶的安全?

  “很多消费者甚至要求我们直接列出可以购买的品牌或者产品,”研讨会组织方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的工作人员表示,“消费者觉得奶业里面有着太多的猫腻,还不如直接由官方公布放心产品,来得更直接。”

  在场大多数专家接触的现状是,中国食品安全总体向好,而消费者的安全感却很差。两者形成巨大反差。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其实并不是所有专家都被企业收买而说违心话,而是企业和消费者就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上存在很大的真空地带。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缺乏基本的认识和判断。这也是消费者容易患上“恐奶症”、“恐猪肉症”等一系列食品恐慌症的根源。

  这在消费者咨询的问题就可以看出。例如有人问,酸奶中是否就不会有三聚氰胺。其实并非如此。目前酸奶制造工艺已经有所升级,即使是含有三聚氰胺的牛奶,依然可以发酵出酸奶。又例如,老酸奶是不是像果冻,多吃对身体不好。专家们也给出意见,明胶、琼脂等添加剂,只要合理控制添加量,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

  这种匮乏,这种真空,是谁造成的呢?消费者显然不愿意处于信息的劣势。这一责任,恐怕要由企业来承担。

  奶制品企业在推销自己的产品时,往往喜欢玩个概念,因为省力又容易被记住。例如,在国内消费市场中,乳酸菌往往被等同于益生菌。事实真是如此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罗雪云很明确地告诉大家,乳酸菌和益生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乳酸菌中只有部分菌种被认证为对人体有益的益生菌。“不少企业认为在食品中添加随便什么乳酸菌,就打着‘益生菌’的概念,是完全错误的概念。”

  要费时、费钱、费力,主动地给消费者讲明白、说清楚,企业当然不愿意干。就像老酸奶事件出现后,奶制品企业才为自己辩护,称“老酸奶中用于凝固的添加剂符合国家相关法规”。但这时,带来的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因此,与其出事后拼命补救,甚至反过来责备消费者“不懂”、“跟风”,企业更应该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学会与消费者多做交流、沟通,强化公众的科普。


浙江日报 经济·创富 00010 “恐奶症”,该怪谁 2011-05-26 1995154 2 2011年05月2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