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5版:丽水资讯

遂昌“新村”气象新——
“并”村并出新合力

县报道组 林庆雄 潘俊 

  在遂昌县北界镇王宅桥新村后200多亩连片山地上,株株近人高的香榧树长势正欢,一个劲地吐着嫩芽。5月17日一早,笔者在这里着实感受了一把山区生态经济发展的喜人景象。

  “这些香榧树都是8年以上树龄的大苗,村里人人入股、户户有份,明后年就会有不错收益。”村民们说,这得益于“并村”带来的好政策。

  村规模调整,涉及村干部职数减少、村经济利益再分配等,向来是各地棘手难题,为何村民如此拥护?遂昌县委书记葛学斌说,这是党委政府坚持把工作做在前头,感知群众所想,所求,所愿,实现与群众信息沟通零距离带来的实效。

新村是这样“并”成的

  全县391个村调整至203个,缩减近半,涉及“下岗”村干部上千人,如此大工作量用时不到一月便顺利完成。村规模调整这项难题的破解在遂昌实现了“又好又快”。

  “工作平稳快捷完成的背后,是前期不厌其烦的沟通互动,仅县领导带队调研、座谈就不下20次。”遂昌县民政局长潘新军说。

  早在一年多前,县四套班子领导就率相关部门到各乡镇调研,根据人口规模、地域位置、方便群众办事、资源优势互补等因素,结合中心村、特色村建设等对如何制定村规模调整方案进行讨论,广泛征求乡村干部、村民代表、群众意见和建议,在广纳民意基础上制订出村规模调整初步方案。

  为确保工作依法有序进行,在工作正式启动前,县里又及时出台村规模调整实施意见、村集体三资处置指导意见和中心村产业培育政策等相关政策保障助推。

  “功课”做在前,“心结”自然解。经过几次互动,大家渐渐明白,并村是一件加快发展、惠及群众的好事。柘岱口村民秦远聪说,从新村名字征集、调整方案筛选都充分体现了村民意愿,中心村、特色村在项目建设、经济发展上还有优厚的政策扶持,这样的好事当然要支持。

  村规模调整后,全县500人以下村从238个减至25个, 1500人以上村从4个增至22个;村均人口由493人增至949人,村均面积由6.24平方公里扩至12.02平方公里。最多一个村是由6个村合并而来。 

“加减法”做出“乘数效应”

  村数减少了,村子大了;村干部减少了,班子配优了;资源整合了,发展更有后劲了。并村,“并”出了心气,“并”出了合力,“并”出了名气,“并”出了效益。

  石练镇淤溪村由原路堰、石坑口、淤头村等5村合并而来。并村后,新村拥有了“昆曲十番”、“班春劝农”两项“国遗”。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村民个个成了镜头追逐的“明星”。

  “以前,我们每个村都有一定特色,都似乎总成不了气候,没想‘并村’竟然成了一剂‘良方’。”村支委吴建华表示,村里现在的目标是打响“班春劝农节”这块文化招牌,实现农耕文化产业化,让更多村民在参与乡村休闲旅游中增收致富。

  北界镇最为偏远的王宅桥村则做起了原生态种养文章。“新村成立了经济合作社,村民人人入股,重点是建设500亩香榧基地,最迟后年就有收益。”村支书王长松说,这都是新村产业培育政策带来的实惠。

  像淤溪、王宅桥村一样,全县203个新村,都很快步入了发展“正轨”,谋发展,重建设成了主旋律。新村合并以来,个个都有经济、文化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难事变成了“民心工程”

  新村换届选举一结束,淤弓村新村两委班子便开始挨家挨户走访,400多户村民一访就是4天时间。村支书华朝平说,这既是拉家常,也是了解征集民意,“整合三个村的闲置山田,盘活集体资产”、“发展300亩红提,配套发展农家乐”、“做好竹木加工产业园”等3件年度实事就是在与村民的互动中形成的。

  “并村要并心,更让村民切身感受到村庄合并带来的方便、实惠和前景。”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雷华英表示,为让村规模调整这项实事成就惠及长远的大好事,县里又着重在提升村干部服务群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本领上下功夫。

  县里专门开展“问计于群众,提能在项目,给力十二五”的主题实践活动,着力打造“勤廉遂昌”。为方便群众办事,县里把行政效能建设机制向农村延伸,在各乡镇村推行规范化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基础上,在各村都成立分中心,村干部、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轮流坐班,代办民事,为民解忧。

  在“惠民”“便民”上做文章、下功夫,无疑把实事做到了群众心坎上。全县203个新村两委班子共承诺实事5726项,涉及原生态种养业、乡村休闲旅游业、文化场所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浙江日报 丽水资讯 00025 遂昌“新村”气象新——
“并”村并出新合力
2011-05-26 浙江日报2011-05-2600009 2 2011年05月2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