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德清引导民间力量营造道德新风尚——

百姓设奖 奖励百姓

  编者按 近年来,德清县不断探索创新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抓手,充分调动和引导民间力量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涌现了24个由民间人士自愿出资设立的草根奖。设奖者、获奖者都是普通人,但他们身上展现的道德的力量,树立了正气,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

  记者 周咏南 翁浩浩 秦军

  报道组 李剑民 

  

  走进全国第一个展示道德人物的场馆——德清县公民道德教育馆,你会发现里边的一切都很亲切很真实,没有说教,只有数十名“草根”道德模范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淳朴热心的拉煤饼老人陆松芳、捐肾救夫的务工者封丽娟、勇救21名落水者的女英雄钱素春、替夫还债10年的农村妇女蒋引娣……他们是普通百姓,用自己的诚信和行动担当道义。

  在道德教育馆里,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一块大大的德清百姓“草根奖”展示牌:孝敬父母奖、天荣环保奖、热心市民奖、带头致富奖、燮荣见义勇为奖、正良外来人员风尚奖、立玲残疾学子励志奖……设奖人有普通农民、工人,也有私营企业主和机关干部等。

  在市场经济大发展的当今社会,道德价值几何,成为目前人们思索最多的问题之一。德清县探索了一条独特的路子:主打“草根”牌,由百姓教育百姓,让百姓带动百姓。在民间道德力量引领下,德清兴起一股“百姓设奖,奖励百姓”的社会新风。5年来,该县不仅百姓“安全感满意率”在全省位列前茅,还被评为首批“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

  草根榜样:感动就在身边

  来到德清县新市镇,记者提起拉煤饼老人陆松芳,不论是机关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会对他肃然起敬,并说上几件有关老人的平凡而感人的故事。

  记者见到陆松芳老人时,他是一副“标准”的拉煤饼行头:被煤灰染成黑色的白衬衫,黑乎乎的裤子,磨损了的解放鞋。81岁的他,身子干瘦,背微驼,但说话中气十足,和蔼可亲。

  老人拉煤饼,至今已是第23个年头。拉50公斤煤饼才赚两元。他平时生活节俭,一两个蔬菜就打发一顿饭,但对别人却很大方。2008年,得知汶川特大地震后,他立马从家里取来1000元现金和一本1万元钱的存折,要捐给灾区。社区干部得知这钱是老人用两年时间、一车车煤饼“拉”出来的,只肯收1000元现金。不料老人生气了,自己跑去银行取钱,把1.1万元全部投进捐款箱。当年,他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却不肯去北京领奖:“我去北京一趟,坐飞机、住宾馆,国家要花多少钱呀!”县里领导不得不“连哄带骗”,他才去了。后来,他又被评为全国十大“真情人物”,但坚决不领1万元奖金。有人劝他:“领来的奖金可以再捐出去。”老人认真地说:“用别人的钱再捐给别人,这种事情我不做。捐款,就要用自己劳动挣来的钱!”

  对于别人的赞扬,老人轻描淡写地说:“这就好比我们两个人,我碗里有饭,你碗里没饭,我分点给你,这算不了什么,做人就应该这样。” 

  和陆松芳一样,很多“草根”榜样并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一言一行非常朴素。他们的事迹,任何人只要有心便能学习和做得到,因此特别有感召力。

  走进武康镇塔山村蒋引娣的家,记者发现她家的陈设很简单:方桌、长板凳、老式碗柜,只有一个灶台略新。1996年,蒋引娣丈夫因做生意欠下24万余元债,无法偿还。她把所有债务揽过来,一笔不落记在香烟壳上,发誓无论多么苦,也一定要偿还。蒋引娣靠养猪一笔笔还债,有些人看她可怜,说不用还钱了,可她没答应。在记者面前回忆10年还债的艰辛之路,她的眼眶湿润了。“有借就要还,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钱不还,我一辈子都不安。”她的语气很坚定。

  如今在德清,“草根”榜样已形成群体效应,其中既有事迹突出的个人,也有先进团体。春百合志愿者团队成立于2006年6月,从最初的5名队员发展到现在近500名志愿者,平时开展敬老爱幼、环境保护、赈灾救护、慈善救助、无偿献血等服务活动。“我不是一颗金刚石,却是一种粘合剂,我可以把一颗颗分散的金刚石粘合到一起,生成巨大的力量。”春百合志愿者团队队长周连海说。谁又能想到,他小时因患重病致使双下肢重度残疾,只能靠轮椅代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一点在这里得到了印证。德清县有外来人口约10万人,来自河南的封丽娟就是其中一位。今年33岁的她,在一家制药公司做销售,月收入约3000元。她甜甜的微笑,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2003年4月,她丈夫被确诊为尿毒症,亟需肾移植。在没有合适人选的情况下,她瞒着老家的人,勇敢地捐肾救夫。

  “老公是我的天,我的家不能没有了天!”这是封丽娟当时唯一的信念。她的事迹感动了德清人,大家纷纷捐款捐物资助她。

  “当时,我们共收到2.8万元捐款,这无疑是救命钱!”她感动地说,德清人的浓浓情义给封丽娟一家增添了信心和力量,她表示今后要尽力回报社会。

  民间设奖:更能激励群众

  在武康镇的莫干山老年乐园,记者体会到一种宁静安详。下午5时许,老人们有的在食堂吃饺子,有的坐在外头看风景。院长马福建刚搞完卫生大扫除,穿着汗背心从里边走出来。老人们看到他,脸上表情一下丰富起来。一位老大妈乐呵呵朝他招手,他便把脸凑过去,亲切地用土话问:“阿娘,饭吃好啦?”老人点点头,对记者说,“马院长比自家儿子还要好!”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马福建是武康镇太平村农民,以卖鱼为生,因为经常看到村里一些老人晚年没人照顾,心里很不是滋味。1997年,他拿出1万元在村里设立“孝敬父母奖”,奖励那些孝敬老人的夫妻。虽然每人奖金只有500元,但村民们都很看重。而没获奖的子女、媳妇也深受触动,开始关心自家的老人。截至目前,先后有26对夫妻获奖。让村干部高兴的是,如今村里不赡养老人的行为几乎没有,村貌民风得到很大改善。

  1998年,马福建又将自家一幢3层的楼房腾出来,创办老年乐园,自己既当管理员、服务员,又当驾驶员。眼下,老年乐园住着137位老人,平均年龄84.5岁,最大的103岁。先后入住的老人有500余位,其中8位老人在他怀里安详地走了。

  随着“草根”榜样不断涌现,他们开始尝试自费设立各种民间奖项。继“孝敬父母奖”后,“正良外来人员风尚奖”、“天荣环保奖”、“立玲残疾学子励志奖”、“燮荣见义勇为奖”和“松芳助人为乐奖”等奖项不断涌现。

  “你先别急,这事好解决,我们下午当面聊聊。”钱素春说话特别柔和。电话那头,是振兴社区的高大妈。高大妈最近和媳妇闹矛盾,想找个人说说话,于是便找到钱素春。

  钱素春今年59岁,是武康镇居仁社区居民。这些年,她救起21个落水者,曾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如今退休的她在社区办起钱大姐帮忙热线。

  眼下,农民工讨工钱、环保问题、邻里纠纷、路面积水……大大小小的事,她都要帮忙。有一次,泰源农贸市场做生意的冯财木和楼下住户为装防盗门的事闹翻了,房管所多次调解不成。钱素春上门做耐心说服工作,半天就把矛盾解决了。

  钱素春每天忙进忙出,不仅不拿工资,还要倒贴钱。以前50元手机话费能顶两个月,现在100元话费半月就打光了,还要100余元的交通费。热线开通半年来,她共调解了100多件纠纷。不仅如此,她还从自己每月仅几百元的退休金中拿出5000元,设立“热心市民奖”。

  在德清,钱立玲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她10年13次自费前往西藏慰问子弟兵。因为高原缺氧,她多次被送进医院抢救,但始终没放弃。2005年,她出资1万元,设立“立玲残疾学子励志奖”。“我女儿从小有残疾,我深感残疾孩子母亲的艰辛。设立这个奖,是希望残疾学子能自强不息,同时希望更多人来关心这一群体。”

  德清县通过“百姓设奖,奖励百姓”的方式,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热情,激发了蕴藏在群众中的创造力。而对这一新鲜事物,德清专门成立民间设奖管理指导小组,指导成立民间设奖协会,对“草根奖”进行引导、规范、培育和扶持。截至目前,共设各类“草根奖”24个,在群众中挖掘、培育、树立各类先进典型3000余人次。而这些典型又带动了周边人,产生滚雪球式效应。

  当地百姓说,“草根奖”有成效,关键在于“民”字打动民心。

  城乡联动:道德之花遍地开

  钟管镇东舍墩村是当地出名的“读书之乡”,仅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村里就有184人考上重点大学,平均每百人就出一个本科生。但生活富裕以后,村里孩子的读书劲头大不如前,考上重点大学的人数逐年减少。为此,村委会建起和美乡风馆,把历年村里涌现的专家和学者刻苦攻读、为国为家乡争光的事迹做成专版,摆在最突出的位置。村里还规定,谁家孩子考取重点大学,其孩子和父母的照片都将在“精英榜”展出。这样一来,该村崇尚读书之风又兴盛起来。

  这些年,德清县的公民道德建设开展得有声有色。为使道德之风吹向更广阔的农村,该县做了不少调研。他们发现:对农民最有说服力、最具教育作用的是身边的先进人物、好人好事。在这样的背景下,和美乡风馆蓬勃发展。

  各村和美乡风馆把“尊老孝亲好儿女”、“互敬互爱好夫妻”、“教子有方好父母”、“团结互助好邻里”、“和睦友爱好家庭”、“文明重德好公民”、“科学种田多面手”、“带头致富领头人”等典型人和典型事,以图片、连环画、诗歌、快板书等多种形式展示出来,而且内容一般每月更换。这样一来,广大农民可以学习身边的榜样,自觉弘扬社会正气,形成文明风尚。

  眼下在农村,谁家婆媳不和了、邻里间吵架了或是孩子不愿读书了,大家就往和美乡风馆跑:看看本村的仁义之士、战斗英雄、道德模范、五好村民,马上心和气顺了。

  目前,德清县已有18个行政村设立了和美乡风馆,今后全县151个行政村都将有自己的乡风馆。那些源于民间、发自人心的文明种子,正在城乡同时发芽、生长、传播……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百姓设奖 奖励百姓 2011-05-17 nw.D1000FFN_20110517_9-00004 2 2011年05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