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乡间来信

我的粮田,我的梦

本报“乡间来信”信箱特别选登·种粮者说(二)

  种粮的“治本”之道

  正是农忙时节,我家的500亩地里已经插上了秧苗,一片翠绿。对我们农民来说,这种下了一年的希望。

  农资涨价的情况似乎年年都会遇到。我想说的是,我们农民不能只知道等待政府的优惠政策,而是要想办法减少开支。

  我的尝试去年就开始了。

  如果你到我的田里看一看,或许会大吃一惊,别人种田想着法子灭害虫,我却故意不打农药,在自己的田里养起了害虫。

  农技部门的专家曾来调查过,我田间的蜘蛛、青蛙等害虫天敌数量是一般粮田的5倍。除主栽水稻外,我还在田塍养起杂草,在稻田周边种植高粱、玉米、芝麻、丝瓜等,为螟虫、飞虱的天敌——寄生蜂和寄生蝇提供栖息场所。 

  青蛙吃掉螟虫、蜘蛛灭掉飞虱。养这些害虫其实是为了让天敌控制害虫数量,不用化肥也不怕病虫灾害了。粗略估算,我们的农田里化肥总使用量就只有一般农田的20%,其中,化学氮肥施用量减少50%,化学农药一次未施,每亩田一年能省下150多块钱的化肥费。

  试验成功后,我还发现养害虫的380亩晚稻的产量反而增加了,比施用化学农药时增长10%,米价也大幅提高,其中“甬优15号”每公斤卖到6元,为非生态种植的同类大米的两倍左右。

  因此,今年虽然化肥大涨,但对我的影响并不大。今年,我还扩大了一倍的种植面积,算得上当地的种植大户了。

  最近,我又在农机上动脑筋,想帮农户们减少成本。

  我发现农村能够停放农机的地方并不多,农闲时,收割机、插秧机等都停在了露天,风吹日晒雨淋,本来能用五六年的农机,常常只能用到两三年左右。农机动不动就十几万元一台,是农户一笔很大的开销,农机快速“老去”,巨大的浪费增加了种植成本。

  我在想,农村是不是能建一个集体储存农机的地方,有专业的维护人员,提高农机的使用期限,减轻农机连年涨价的压力。

  眼下,政府连年实行的粮食最低收购价,今年又有提高,可以缓解农资涨价给我们带来的冲击。但是,我最希望看到的是农民朋友们自己去摸索节约的方法、去创新种植模式,这才是农业基础可以稳固的“治本”之道。

  来信人:胡敏珊

  宁波鄞州区东吴镇粮油合作社负责人

  丰收在望又一年

  看着田里一茬又一茬黑亮亮的黑木耳在欢快生长,心里甜滋滋的。这个月底,黑木耳采摘就要结束,马上要轮种上晚稻。得益于龙泉推出的“千斤粮,万元田”水旱粮经轮作新模式,让我乐意种粮,爱上种粮,预计11亩田收入将超30万元,丰收已成定局。

  我小时候家里穷,小学没毕业就辍学回家务农。那时候种田很辛苦,产量也不高,一亩只有五六百斤的产量,再加上经常有野猪下山来偷吃,收成就更少了。觉得当农民没什么盼头,后来我就借钱办了一家水泥砖厂,开始生意还不错,后来渐渐地行情也不好了,我就琢磨着转行。

  在这过程,我发现种田越来越有奔头了。2009年,我又重新扛起锄头,在离城区不远的村头村租了1亩多的地,开始尝试耳稻轮作模式。

  所谓耳稻轮作模式,就是种一季晚稻后又利用冬闲田生产一季木耳。在我们这里,仿生黑木耳一般在10月至11月接种,此时稻谷已收割入仓,有富余劳动力。次年1月开始出耳,5月基本采收完毕,6月清场翻耕移栽晚稻。在提高农田利用率的同时,光、热、水、气、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也被充分利用。

  当年,我的投入就见效益了,粮食亩产达到550公斤,除去成本,净收入有一千多元,黑木耳的收入则有3万多元。尝到甜头,2010年,我干脆把家也搬到村头村,并扩大了种植规模,租了6亩地搞耳稻轮作,这一年有了17万元的收入。

  我现在对种田的积极性非常高了,这季的黑木耳采收到这个月底就基本结束了,今年我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多租了5亩地,还打算成立一个合作社,带着更多村民一起干。

  来信人:李长树

  龙泉市龙渊街道白墓村种粮大户

  细节决定成败

  说起我的种粮经历,还有点传奇色彩。2009年前,我一直在外打工,造房子、修马路,我啥活都干过。后来年纪大了,体力不行了,我就打算回老家拾掇拾掇自留地,准备养老。

  可回到农村,我发现,村里的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好多农田荒了没人种。于是,我索性把它们都承包了下来。这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种粮面积年年扩大。

  我现在承包地共有900多亩,分布在虹星、新华、杨陈3个村。眼下,200多亩早稻已经插下了秧,过段时间我还准备再种800亩的中晚稻。

  有很多人劝我,现在农资价格节节高,而粮食价格不见涨,种粮食不赚钱。可我不这么看。我认为,效益是“抠”出来的,只有把握好从选种到销售的每个环节,注重每一处细节,才能真正种好粮。

  比方说插秧,我采用的是机械插秧,对秧苗的要求很高。所以我对床土选择、培肥、消毒、选种、催芽等环节的管理十分严谨,不仅按照技术标准,统一操作,而且还逐一做了记录,以备查询。这样培育的秧苗,高度相差无几,茎叶粗细也差不多,这就大大方便了插秧机操作,减少了秧苗倒伏情况。

  像这样的种粮细节还有很多。正是由于注重细节管理,我种的晚稻,化肥农药使用量仅有别人的一半,而亩产超过700公斤,收入大大增加了。

  现在,我的这些种粮经验,已经在周边农户中推广,我很自豪。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的晚稻亩产能突破903公斤,赶上全省晚稻亩产纪录,真正成为“种粮状元”。

  来信人:陆银土

  宁波江北区慈城镇新华村种粮大户

  好土地,好种子

  “种子发芽率很高!”播种时节,我穿梭在田间地头,这是我最乐意听到的话,在宁波,相当一部分农田种的都是我们培育的“甬优”种子。

  一颗种子,是农户一年的期望。我长期工作在育种一线,深知种子对于他们的意义。

  幸运的是,现在劣质种子已经绝无机会“偷跑”进农户地里了。现在我们都采用种子公司与农户合作的方式,优质品种能第一时间送到农户手中。

  去年,我们的新品种“甬优12”就第一时间分给四五位普通种植大户试种,让他们无比惊喜的是,近30厘米长的稻穗上足足分出了27个支穗,比普通稻谷多了近一倍,最高亩产858.5公斤,比国家农业部规定的超级稻亩产标准高出70多公斤,刷新全省水稻亩产纪录。今年,这个品种已经被推广种植了。

  在我眼里,培育的种子有什么样的特质,得由农户来决定。普通的种子如果用上先进的实验室设备也能种出高产,但农户们没有这个条件,也投资不起这样的“装备”,我们只能让种子更适合普通农户的种植需求。比如我省一带属季风气候,台风多发,水稻抗风能力很要紧,普通的水稻稻穗长不满,台风一来就被吹倒了,产量减了一半。所以,我们针对这个需求来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

  如今,春耕已经接近尾声,预订种子的农户大多都拿到了满意的良种,比往年来得宽余,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像很多种子公司一样,我们接手农户种子生产重任后,一直存在种子来不及生产的问题,供应紧张的“通病”。

  比如,去年上半年“甬优12”就已预约了20万公斤,培育出来的种子只有15万公斤,远远不够。“甬优6”广西一个省就需要50万公斤,相当于全部产量都要给他们了。

  好在今年,我们已经着手扩大了制种面积生产良种,希望在良田的角角落落都能铺上我们的种子,给农户带去好收成。

  来信人:王晓燕

  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牵手共走富裕路

  我们塘里村是金华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大多数村民都外出经商或打工了,村里只有部分老农从事纯农业。村里共有156户,508人,耕地面积357亩。2008年下半年,村里的土地平整后,村民们原本以为抛荒的现象能够得到改善,没想到仍有40%的耕地无人耕种。

  看着这么多田地白白浪费掉,我们都觉得可惜。

  面对这样的情况,2008年9月,由村两委牵头组建了塘里村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按照村民意愿,将耕地集中托管种植,和农户签订了“土地集中管理协议”,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帮农户吃了“定心丸”。最终全村156户村民中有130多户和村里签订了协议。

  2008年,粮食生产合作社第一次集中种早稻,平均亩产就达549.2公斤,村里一些上了年岁的村民说,种了一辈子的田,也没见过这么好的收成。

  土地集中后,农户每年按自己所有的亩数向合作社缴纳一定数额的粮食生产工作经费,粮食收割后合作社发放给农户平均亩产的粮食,多余的粮食由合作社统一收购。

  同时,我们村的合作社还专门聘请村里闲置的劳动力以及有种植经验的农民作为粮食生产工作人员。

  有些农户喜欢自己耕种,我们也十分欢迎,但必须服从合作社的统一管理。目前村里统一规划播种的200亩油菜长势良好,另外规划的150多亩早稻田块也正在抓紧整理中。

  我们合作社的成功,在于吃透了国家政策,抓住现阶段农民的心理,使村里一些务工经商的农民经过土地流转,不用心挂两头,在家的农民又有一定数量的田可以种,增加收入。

  要说这几年我们种粮的经验,那就是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走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子,才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来信人:寿国良

  浦江县白马镇塘里村党支部书记

  “借鸡生蛋”的梦想

  漫步田野,今年培育的Y两优9918、丰两优1号等4个品种的优质稻种,绿绿的秧苗都探出了“头”。到月底,广褒的田野里将“撒”满我们的优质水稻种。

  在遂昌,有一群特殊的农民。他们有着丰富的杂交稻制种技术,不仅将制种产业辐射到省内的江山、龙游、仙居等地,还跨省到福建、江苏等地。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借鸡生蛋”。

  随着制种产业的做大做强,如今遂昌已成为全省最大的杂交稻制种基地。2010年,全县发展杂交稻制种基地1.8万多亩,实现产值4680多万元,制种面积和市场占有率双双占领全省的60%以上,占据全省制种产业的“半壁江山”。

  由于在市场上适销对路,遂昌的杂交稻种子成了俏销货,收购价连跳三级,前年是每斤6.2元,去年每斤7.5元,今年更是达到了每斤9元。我们的目标是,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力争制种面积能达到全省的70%以上,使杂交稻制种产业成为遂昌农民的重要增收源之一。

  遂昌制种产业虽然前景无限,不过也有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也希望省里能给予像遂昌这样的制种大县一些政策优惠,如能否出台一个制种产业区的规划,进一步放大遂昌等地的产业集群效益,帮助农户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来信人:尹设飞

  遂昌县农业局种子管理站站长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乡间来信 00019 我的粮田,我的梦 2011-05-17 nw.D1000FFN_20110517_5-00019 2 2011年05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