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让成长美好

——镇海中学百年校庆感悟 悦 文

  有一部著名的反纳粹电影结尾是这样的:犹太父亲在被毒死前,笑着对孩子说:DAS LEBEN IST SCHOEN!

  这是一句德语,中文意思是:生活,是美好的。

  父亲教给孩子的,是动荡年代的一种人生观。当我们面临灾难、痛苦、生离死别时,是消极厌世,是苟且偷生,还是积极乐观?父亲的最后一句教育,为孩子成长指明了方向。

  回望历史,观照当下。今天的孩子,生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和平年代,前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我们好奇他们会如何成长,如何自信地接过国力跃居世界第二的接力棒。

  于是,我们叩问教育。

  “知识有大美,人性有大美,情感有大美,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去追慕美好。”镇海中学校长吴国平如是作答。

  让成长美好。这是被叹服为“浙江最牛县中——北大清华浙江生,八分之一镇中造”的掌门人的理想。

  美好,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和平年代的一种价值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教育的宗旨。然而,何为合格的人?我们向应试教育找答案,结果万马千军抢过独木桥;我们向教育产业化找答案,结果毕业就失业变成一种失望;我们向素质教育找答案,结果奥赛、特长生一再爆黑幕。

  宗旨没有错,方向没有错。错的是心,是我们的价值观。

  树人,即树心。教育是一个社会的精神地标,今天,我们是手机用户和产量全球双料第一,却只能去追逐郭台铭代工生产的乔布斯的机器;我们已然成为教育大国,却设计出“千城一面”的城市和毫无创意的产品。

  哪里出了问题?是心。心灵蒙上了灰尘,不那么美好了。

  于是,我们期待教育。

  因为美好,老师的一句“校园园林的中轴线,代表着国家、天下”,如醍醐灌顶般,惊醒那群埋头只读圣贤书的孩子。所以,学生的作文里有了这样的思考:“一个人不应该在民生艰难的时候修身养性。这个时候,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一个人的价值就在于他开放地、主动地参与社会,在于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

  这是一种高远的情怀。

  因为美好,在《边城》的教学中,老师加入小镇的亲历体验。那种淳朴不止来自文字,还有他在小镇饭店里多点了菜,老板的善意提醒,不要再点了。所以,一种可感知的淳朴,征服了一个班的孩子。

  这是一种温暖的人性。

  因为美好,老师偷偷在作业本、试卷上给那些想放弃的孩子,递鼓励小纸条。所以,孩子们写下这样的诗句,“我们是在荒野中奔跑的孩子,需要一个人,在天黑之前带我们回家。您就是这么一个人。”

  这是一种自信的姿态。

  ……

  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老师们教授给学生的是一种渴望,是对美好的追慕。在校园里,或许它是一道物理题,或许它是墙上的胡乱涂抹;在人生中,或许它是前程的取舍,或许它是利益的犹豫,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如果这种渴望深入内心,那么结果一定散发着美好的甜味。

  种植美好,为这成长的丰富,为这人生的厚度。这,就是我在镇海中学百年校庆中的一点感悟。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让成长美好 2011-05-04 nw.D1000FFN_20110504_12-00012 2 2011年05月0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