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天下

见证涅槃重生奇迹

三位浙江援建代表今回青川

  本报讯 (记者 李应全) 远在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的朋友们现在还好吗?在“5·12”汶川特大地震3周年前夕,本报与四川日报及全国其他援建省市党报联动,开展“党报联动·请恩人再回四川”活动。20日,记者陪3位浙江援建者代表启程,重返那片美丽的土地,见证青川涅槃重生的奇迹,感受灾区群众的新生活、新面貌、新气象。

  自本报本月初征集赴青川的浙江“恩人代表”以来,我省各地群众踊跃报名。我们从中选出3位代表,他们是:临海援建青川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徐世卿、宁波援建青川指挥部指挥长史济权和丽水援建青川指挥部指挥长郑力平。 

  回忆起在青川的日子,他们心中都有着无限感慨。

  徐世卿、陈芬芳是临海市的80后党员夫妻。援建青川,他们是一起去的,一个搞建设,一个支教,把青春的热血和爱情的光芒挥洒在深山。徐世卿告诉记者:“我很想回我援建的营盘乡看看朋友,看看我们夫妻曾经的那个家。” 

  徐世卿原本打算2008年底结婚,但他主动报名去援建青川,推迟婚期。陈芬芳只提出一个要求:“让我们先把结婚证领了,你去了也多一份牵挂!”就在临海市援建队伍动身入川的前一个小时,徐世卿匆匆领了结婚证,挥别妻子,踏上征途。1年后,陈芬芳也“夫唱妇随”,来到山区支教。

  营盘乡是一座不通公路的“孤岛”,“有山无石、有水无沙、有土无砖”,重建营盘乡中心小学条件十分艰苦。为协调轮渡运输建筑材料,徐世卿不分昼夜联系,有一次在沙洲码头守候三天三夜。尽管项目建设极其艰难,但凭着指挥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营盘乡中心小学重建创造了浙江省援建青川县49所学校项目的4个第一:第一个基础验槽、主体工程第一个全面结顶、第一批胜利落成、第一批按期在新校园开课。 

  徐世卿还忘不了那些学生。休息日,徐世卿陪着妻子走三四个小时山路做家访;乡里发生流感时,两口子赶到医院,守着学生们输液。他们还结对帮助困难学生,捐助身患白血病的17岁女孩徐贵贤,多方为她筹集救助资金,帮助联系治疗医院。

  史济权最想回青川看看那里的干部群众和援建项目。

  宁波市负责援建青川县乔庄、黄坪、瓦砾、茶坝,共一镇三乡。大地震导致当地95%的农房倒塌,学校、医院、道路、农田、水利等遭受重创。史济权带领宁波援建指挥部立下军令状:“预定的援建项目不开工,就不回家过年!”白天顶烈日,晚上忍虫咬,史济权带领建设队伍很快为灾区搭建起12650套板房。2009年3月,援建项目处在“双百攻坚战”的紧要关头,史济权的岳母患咽喉癌去世,他舍小家为大家,未能见到岳母最后一面。史济权一向被同事们称作“铁人”,但是去年 9月,这个“铁人”患上急性肝炎,也躺倒在华西医院的病床上……正是浙江援建者的忘我工作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大力配合,一镇三乡的学校、卫生院全部按时交付使用,还修建了31.5公里的大山深处的“高速公路”,新修的25座漫水桥也为群众出行带来极大便利。

  “在青川,难忘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史济权说。最难忘的是2009年7月16日,特大洪灾突袭青川,浙江援建干部和灾区干部群众携手抗洪,“我们忙着转移群众、保护援建项目、转移设备、抢修公路,几乎三天三夜没合眼,最后保住了援建成果。” 

  丽水市负责援建青川县石坝乡。郑力平说:“我最想到村里看看一起战斗过的乡村干部。” 

  丽水援建指挥部进驻石坝时,那里满目疮痍。丽水援建指挥部竖起牌子向老乡表明重建决心:“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经过两个月的苦战,当地百姓全部告别帐篷,住进温暖安全的过渡房。

  石坝乡大部分村民原来一直靠背篓背水喝,地震后竟然无水可背。郑力平等人经常翻山越岭,徒步五六个小时,寻找水源点。丽水援建指挥部建起33个供水站(点),铺设管道、修建水池,解决了石坝乡4000余人的饮水难题。 

  通过没日没夜的工作,石坝乡小学、乡卫生院、石坝科教文化中心、园丁公寓均顺利竣工。

  郑力平说:“我从到石坝的那天起,就把石坝当作我的家,用建设丽水的心,做重建石坝的事!”浙江省援建指挥部指挥长谈月明夸奖郑力平的工作作风实:他是呆在山里,一动不动,一年只回家3趟,到县里开个会也要连夜赶回去。 

  正是这些援建者“流血流汗不流泪”的忘我工作,浙江援建工作十分圆满。


浙江日报 天下 00005 三位浙江援建代表今回青川 2011-04-20 nw.D1000FFN_20110420_9-00005 2 2011年04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