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富阳乡镇长种示范田带来样板效应——

科学种粮成热潮

  记者 颜伟杰 通讯员 高晓晓 

  

  本报富阳4月14日电 在富阳富春街道湖塍村外公路两边的田野上,一周前刚播下稻种的种粮大户陆孝珍,沿着主灌渠来回走动,仔细查看冒着嫩黄色尖芽的秧苗。“比以前长得好多了,”陆孝珍喜上眉梢,“这多亏了农业局的测土配方。”

  说起测土配方,48岁的陆孝珍有些不好意思。陆孝珍和丈夫常年承包湖塍和邻村的600多亩稻田,插种、植保、收割、烘干,基本上都是机械化操作。

  “比种地,我可是老师傅。”陆孝珍说,“施好肥,种好地,种了这么多年地,这个道理我比谁都懂。”但是,一到施肥的时候,仍会依赖自己的老经验,买上几百斤尿素抛一抛,所以这些年单季亩产量一直徘徊在500公斤左右。

  去年,富阳在陆孝珍的老家渔山乡等12个农业生态型乡镇和渌渚等4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开展“乡镇长示范田”高产竞赛活动。乡镇长们的责任田种出了平均600公斤以上的单季亩产量,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近100公斤。

  同样的良种,同样的管理,却收获不一样的产量,这让陆孝珍开始思考,只单纯追求高产,却不顾及磷、钾等肥料的均衡。这种单一的施肥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

  “乡镇长示范田”成了水稻高产样板田,为创建粮食高产营造了良好氛围。

  在富阳西部山区的渌渚镇董湾村,去年的镇长示范稻田亩产达到670.6公斤。今年开春后,春耕还未开始,就有不少老农来询问经验。董湾村农机大户徐生强告诉记者,自己种地很少会想到在改良品种上做文章。水稻品种也讲适应性,要跟当地的生产条件相配套。这次他看到自家边上的示范田获得高产,前两天还跟镇长商量引种高产品种。

  “乡镇长示范田”不仅带来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同样也拉近了干群距离。几位参与种“乡镇长示范田”的乡镇长说,去年他们花了很多功夫在田间,体验到了农民的不易和农业的重要,“不论是春耕还是秋收,不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和会议上,应带动群众增产增收。”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科学种粮成热潮 2011-04-15 nw.D1000FFN_20110415_12-00002 2 2011年04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