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阳光下放飞五彩梦想

——非名校的优质教育之道(五)

  见习记者 董颖 本报记者 王婷 

  

  在杭州采荷第三小学校门口的展示橱窗里,有一句话特别醒目:“让每一位孩子摘到梦想中的星星”。

  虽然只有9年的办学历史,但采荷三小已由国有民办成功转型为公办小学,从一所无人问津的学校变成了学生喜欢、家长向往的学校。老师们有一个共识:“多做一些让孩子感到幸福的事。”

  交流学习

  采荷三小是浙江省为数不多的华文教育基地之一,主要承担中外学生间的文化交流及海外华侨子女的华文教育任务。学校多次组织学生赴新加坡、挪威、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交流学习。在“走出去,迎进来”的交流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生生交流”,让孩子们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师师交流”,让老师接触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了解更多的教育改革动向。

  雨晨与其他8位同学在新加坡乐赛学校有过为期一个月的交流学习。雨晨告诉我们,为了能听懂老师用英语讲的课,他们得事先进行认真的预习;参观一个景点之后,要上交用英文写的感受。当孩子们想爸爸妈妈了,老师就让他们用英文给家长写信。“回来后,她的英语水平好了很多,自理能力也变强了。”雨晨的妈妈高兴地说。

  电脑帮手

  令人惊奇的是,采荷三小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台笔记本电脑。

  人手一台电脑的要求,一开始很多家长并不理解,但几年实践下来,家长都认可了这个决定。如今,电脑已成为学生们的“书包”和“资料储藏室”。

  电脑里,都有一个个的文件夹。“作文集”、“电子绘画集”、“科学资料库”、“数学游戏库”,同学们将自己每个学期的学习成果分门别类,整整齐齐地排列。

  “我是一个00后的小女生,我爱笑,我爱到处去玩……”这是写在小越同学“作文集”的卷首语。我们读到了一篇篇记录着孩子们真情实感的文章,看到一幅幅童趣盎然的插图。这些“作品集”当然归功于电脑,孩子每次写的作文都会保存在电脑里,久而久之,一学期一本“作文集”绰绰有余。精致的“作文集”既让孩子感受了收获的喜悦,更为孩子们留下了成长的足迹。

  第三空间

  依靠地理优势,每周四下午,采荷三小全校师生步行15分钟至钱江新城的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借用那里的场地和教育资源上课。在这里,“个性化”得到了最大发挥,老师自主开发了39门特色课,如十字绣、快乐轮滑、中华武术、校园健美操等。孩子们则从39门课程中选自己最喜欢的参与。这种类似于大学里的“选修课”,自由度大、负担小,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作为对特色课程的补充,周四下午两节课后,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专业老师还会给孩子们“加餐”,舞蹈、合唱、跆拳道等30多门课程,孩子们依然凭自己的兴趣选择。同学们把这一天叫做“快乐星期四”。

  这么多的兴趣课程和活动,会不会影响文化课成绩?两年多的实践证明,丝毫没有。尊重个性、发展个性,使孩子们用更少的时间获得了更好的成绩。

  

  方展画——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每周四下午,让学生在诸如少年宫这样的场所“放飞”心情,以玩耍的形式进行开放式学习,有效地提升了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已初步显示出“无心插柳”的效应,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发展的诉求是多种多样的,学生成长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教育不仅仅只是向学生传输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快乐成长,个性化发展。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阳光下放飞五彩梦想 2011-04-15 nw.D1000FFN_20110415_10-00013 2 2011年04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