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走出浙江看发展新兴产业创新驱动

  海洋是生命的发源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进入21世纪以来,开发海洋资源,发展蓝色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1个多月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也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复。这标志着一南一北两个经济大省有关发展海洋蓝色经济的规划都上升为国家战略。

  山东发展海洋经济有哪些优势和特色?《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对浙江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又有何可借鉴之处?近期,本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踏上齐鲁大地。

  半岛优势得天独厚

  “山东是海洋大省,最大的优势在海洋,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希望在海洋,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强大活力。”被问及山东发展海洋经济有哪些优势时,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侯英民如是说。

  据侯英民介绍,山东省海岸线长3345公里,占全国的1/6,近海海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与陆地面积相当。全省海湾有200余处,可建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港址有51处。

  山东省海洋经济总量一直居全国沿海地区前列,2010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7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占全省GDP的17.8%。

  山东省海洋科技优势得天独厚,是全国海洋科技力量的“富集区”,拥有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5所,包括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一大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教学机构,1万多名海洋科技人员占全国同类人员的40%以上。国家安排的10个“973”海洋项目,山东省就承担了9项。 

  山东半岛与日韩贸易合作具有传统优势和良好基础。“像日本、韩国甚至俄罗斯等邻近国家的居民都愿意来山东旅游、购物,周末打个‘飞的’来回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大众日报》高级记者李剑桥说。

  据有关专家综合分析,山东半岛综合经济实力强,打造蓝色经济区基础条件好。首先,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山东省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铁路、公路、航空、海运等基础设施也名列前茅,为打造蓝色经济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其次,山东半岛海洋综合管理工作起步早,工作扎实。在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布局,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运用科技支撑,促进海洋经济优化升级;科学适度用海,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

  战略研究耗时三年

  详读《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不难发现,规划对海洋开发的关键领域和环节提出一系列重大体制、机制的创新举措,其中,推进集中集约用海、探索人工岛管理新机制、创设海洋产权交易中心等尤为令人关注。

  规划特别强调,要把海洋和陆地作为一个整体,实行海陆统筹规划建设,整合岸、滩、湾、岛、海五大海洋要素,突出建设九大集中集约用海区。

  那么,这一全新发展思路的提出耗时多久?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海域管理处处长宋继宝说:三年!

  围垦造地,向海洋要发展空间,这在沿海省份十分普遍。各地采取的大多是顺岸平推或在海湾截弯取直。但是,这么做会造成自然岸线缩减、海湾消失、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传统海洋开发模式主要存在三大问题:分散、粗放、低水平重复建设。海岸线资源十分珍贵,一旦人为分割,便很难恢复。要突破这个难关,我们认为要将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结合,率先提出‘集中集约’这一新概念。”宋继宝说。

  为此,山东省邀请100多位海洋专家亲临海岸线现场察看,了解各地区海洋经济基础与特色,研究不同区域发展定位。经过多次筛选后,确定了九大集中集约用海区。

  集中集约用海是用海方式的根本转变,用最小的环境代价来换取最大的产业释放。

  宋继宝还透露,九大集中集约用海区都将根据产业需要建设大小不一的人工岛。人工岛是有别于传统的“推大饼”做法的“小炉灶”式开发方法,对海湾生态影响相对较轻。

  蓝色国土绿色开发

  “丁字湾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是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省集中集约用海的突出亮点。”说到丁字湾,宋继宝不由兴奋起来。

  丁字湾,位于山东青岛、烟台交界处,环以即墨、莱阳、海阳三市陆境,面积176平方公里,曾是清朝至民国初年的繁盛名港,但由于其湾口狭窄,宣泄不畅,容易造成泥沙淤积,如今已有一半面积淤塞。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丁字湾便没有发展工业,而只保留养虾等传统渔业。 “当我们发现还有丁字湾这样尚未被开发的海湾时,简直如获至宝。”宋继宝说。

  省里决定:清淤建岛!将丁字湾淤塞面积从50%缩小到30%;设定控制线,严格划分两地三市用海面积;禁止工业发展,着力进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抬高产业门槛,低端污染产业不得入内。

  记者获悉,单就丁字湾建设的前期规划,山东已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现在,几百亿的投资项目排队等着进丁字湾。“我们相信只要发展优势形成了,好产业势必遍地开花。”宋继宝说。

  山东还提出了基于“耕海牧鱼”观念之上的“海洋牧场”可持续发展理念,即先营造一个适合海洋生物生长与繁殖的环境,并进行水生生物放流、放养,再由所吸引来的生物与人工放养的生物一起形成人工渔场,如赶着成群的牛羊在广阔的草原上放牧那样,建立可以人工控制的海洋牧场。其主要目的是确保作为渔业生产基础的水产资源的稳定和持续增长。

  据悉,青岛投资6.7亿元在青岛海域建设12处人工鱼礁以及一处海洋牧场。工程建好后,主要吸引海参、鲍鱼、黄鱼、黑头、牙鲆等珍贵海产品,并通过放种增加养殖。

  新兴产业创新驱动

  在海洋产业方面,山东基础雄厚。“尤为可贵的是,我省几大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如海洋卤水化工产业、海洋医药产业等,都稳居全国前列。”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说。

  李乃胜进一步说,目前山东半岛地区已经形成了以青岛为海洋科技龙头的蓝色半岛科技创新体系。从传统的海水养殖,到工程技术,再到生物医药,青岛的海洋科研能力在全国遥遥领先,一些尖端科技项目甚至走在全球前列。

  青岛贝尔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是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发展的一个例子。该公司从鱼虾蟹等海产品中提取硫酸软骨素、胶原蛋白多肽、甲壳素、类人胶原蛋白等广泛应用于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生产的有益于人类健康的物质。

  公司成立之初,沿海一带有许多生产类似产品的工厂,但由于设备简陋、污染严重,逐渐被淘汰。而贝尔特之所以能脱颖而出,还要归功于对科技研发一如既往的重视。

  贝尔特累计投入1亿多元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联合建立研发中心。公司首创的清洁化联产先进技术,实现了对原材料的综合利用,真正做到了无污染、零排放,解决了环保难题,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去年,贝尔特在烟台海阳投资5个多亿开建了一个占地350余亩的海洋生物产业园。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生产海洋生物医药及海洋功能食品16000多吨,年产值将超30亿元,真正实现做大做强海洋生物产业的目标。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走出浙江看发展新兴产业创新驱动 2011-04-15 nw.D1000FFN_20110415_5-00009 2 2011年04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