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锐话题

呵护孩子心灵

  ●人格障碍往往由不良的成长环境所导致,其因素包括不良的家庭人际关系、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以及不良的伙伴群体等。

  ●因家庭教养方式不良导致的人格障碍或心理障碍,一旦形成之后,心理干预纠正的效果一般不能令人满意,往往事倍而功半。因此关注下一代的心理健康需要“从娃娃抓起”,在孩子出生前就做好开展良好家庭教育的准备。

  药家鑫案在网络上所引发的激烈的口水战,从去年一直持续到现在,最近,上海又发生一起留学生刺母案,再次给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敲响了警钟。

  人格障碍导致悲剧发生

  药家鑫是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本应带给人们美好的音乐享受,但他的所作所为却深深刺痛了我们。目前,专家和公众围绕本案的争论焦点是药家鑫该不该判死刑,但我认为,这个话题适当讨论无可厚非,专业分析则应尽量在专业领域内进行。喧嚣之后,从心理过程深刻反思药家鑫案更具现实意义。

  作为心理卫生从业人员,笔者觉得药家鑫案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严重的社会心理卫生问题——我国部分青少年存在人格障碍。所谓人格障碍,《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定义为“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其表现是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虽然没有智能障碍,但这种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仅有少数病人在成年后程度可有改善。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人格障碍往往由不良的成长环境所导致,其因素包括不良的家庭人际关系、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以及不良的伙伴群体等。回头审视药家鑫的人生,令我们感到难过的是,正是不良的成长环境导致他的人格发展出现障碍:既有自我中心,又有偏执敏感等不良人格特点。

  因为弹琴和学习,药家鑫从小到大常遭父母殴打,“为了练琴,妈妈都会打我,或者拿皮带抽我”,“有一段时间,爸爸看我的成绩不好,没有努力学,把我关在地下室里面,除了吃饭能上楼以外,其他时间都在地下室里待着。”这样的家庭环境给幼年的药家鑫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以至于“我觉得看不到希望,天天压力特别大,我经常想自杀。”整天只关注自己的东西,不关注或很少接触外界与他人的情况,长此以往,形成了自我中心的性格,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他的琴技、学业都比较好,甚至很在乎自己的外表,还去做了整容。

  药家鑫几乎没有朋友,“他一直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人沟通和交往。”同时,由于父母亲太过严厉的教育和体罚,形成了偏执、敏感的性格,具体表现在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性格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感觉到受压制、被迫害。

  因此当车祸发生(发生了挫折),受伤者在记车牌(觉得自己会受伤害,伤者的行为是敌意行为),药家鑫出现了明显超过实际情况所需的好斗和对个人权利执意追求,害怕受害人以后无休止地来找自己和父母的麻烦,同时也害怕父母找自己的麻烦,对受害人连捅八刀,然后驾车逃跑。平时较少与同学交往,导致他可能具有将其周围或外界事件解释为“阴谋”的非现实性的优势观念,因此过分警惕和抱有敌意。显然,药家鑫存在自我中心、偏执、敏感等人格障碍,在这样的人格障碍条件下,必然伴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迟早会“出事”。在温和、平静外表下,在学业的光环下,掩藏着的是一颗扭曲、变态的心,连药家鑫自己也已认识到自己的心理不正常。

  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而最近在上海浦东机场,在日中国留学生汪某因学费问题与来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突然间拿出行李中的水果刀刺伤母亲。对于缘何向母亲行凶,犯罪嫌疑人汪某表示,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过早出国留学,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在父母过度溺爱、养尊处优的畸形环境下成长,孩子很容易出现心理扭曲,错误地认为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都要“顺着他”,围着他转是理所当然的,而一旦有点挫折便心生怨恨,出现严重的攻击行为;从该事件目前的报道资料看,汪某有自我中心的人格障碍,可能还存在一些严重的精神症状。这个事件再次说明,面对和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现在20岁左右的人,生活在改革开放之后,物质生活条件相对富裕,多数又是独生子女,父母在教养孩子方面常常发生偏差,过分溺爱或过分严厉,使孩子形成了不良的性格,严重者属于人格障碍。有关这方面的案例,在近十年的心理咨询门诊中比以往明显增加。

  我在门诊中碰到过这样一位大学生。张某是大学二年级学生,不想上学,讨厌自己所在的大学,看不起周围同学,认为同学之间的交往都是有所图的,厌恶那些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在校期间习惯独来独往,人称“独行侠”,情绪抑郁、焦虑,经常给父母打电话,没说几句就与父母激烈争吵,甚至怪父母为什么生下自己,回家要把父母杀了。

  了解张某的成长经历后发现,因为他是家族中唯一的儿子,从小被家人溺爱,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爷爷给他当马骑,奶奶为他学羊叫。上幼儿园时,经常不愿去,以至于3年幼儿园只上了三分之一时间。父母渐渐发现孩子行为不好,想通过教育加以改变,但祖辈们一个个出面反对,说“等长大了就会好的”。此后张某越来越不合群,高中三年只在重大考试时才去学校,经常与母亲发生激烈冲突,动不动砸家里的东西,以至于母亲每天下班不敢回家。

  如今儿子的情况十分糟糕,父母伤心欲绝,只能后悔当初。

  心理健康教育从小开始

  因家庭教养方式不良导致的人格障碍或心理障碍,一旦形成之后,心理干预纠正的效果一般不能令人满意,往往事倍而功半。因此关注下一代的心理健康需要“从娃娃抓起”,在孩子出生前就做好开展良好家庭教育的准备。笔者建议,做好家庭教育有必要遵守下列原则:

  孩子尽力由父母自己抚养,避免隔代抚养。一般而言,隔代抚养,大人之间存在着更大的教育理念上的差别,这会导致孩子行为容易出问题;

  父母之间的教养方式应该一致,不一致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表达。一些父母常常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分歧,如果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且当着孩子的面不断争吵,甚至大动干戈,这种一家两制的环境必将导致家庭教育失败;

  不过度溺爱。家长无微不至的关爱和越俎代庖造就了任性、懒惰、自我中心的性格,会耽误孩子动手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

  以身作则原则。家长的影响对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许多都是在日常生活、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所以家长要在孩子面前约束自己,做到“谨于言而慎于行”,做好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

  清楚地告诉孩子父母的期望。明确告诉孩子你对他的期望并保持一致性,让孩子有“法”可依,这样他们就会更明确自己应该如何做;    

  以表扬为主的教育。在孩子做了正确的决定或事情时,要抓住时机表扬。赞扬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决定和成功是受到重视的,同时他们的能力也得到肯定。

  此外,家长培训学校应该增加有关养育儿童健康心理的知识,家长发现问题要及时寻求专家帮助,避免更多的悲剧发生。

  (作者系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博士)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锐话题 00018 呵护孩子心灵 2011-04-15 nw.D1000FFN_20110415_3-00018 2 2011年04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