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评论赞一声“中国元素”走出去
赵伟
赵伟
在西方一般人的印象中,当代中国与中国人多半是不可思议的。最初是些不可思议的“共产主义者”,后来给便宜得难以置信的“中国制造”所替代,而近年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过后,似乎又在蜕变为“可怕的商业竞争者”与“闹哄哄的旅行、拍照与购物者”的大杂烩!
上世纪80年代末第一次出国去英伦求学,听一位女同学讲,她的房东太太刚看到她时,上下反复打量着她并问道,“你是不是中国女孩儿中个头超高的?”她回说自己勉强1米6,在中国并不算高,并问其何以此问?房东太太说,刚看了部中国电影,那上面的“‘沉默女孩儿’个子特低,特小巧!”因此她的印象中,中国女子的个头似乎都不高!还有一次,我曾问一个五六岁的英国男孩,对中国有什么了解?小男孩除了能随口回答出“很大很大的国家!”“长城……邓小平”外,竟然蹦出一句:“中国人头上戴着那种红红尖尖的帽子,后面留个猪尾巴辫子……”
这样的回答听上去令人啼笑皆非,但这的确就是那时一般英国人印象中的中国。后来才知,那时英国“独立电视台”刚刚搞了个“中国电影季”,每周都放一两部中国电影,打头的几乎都是那几年风行一时的《黄土地》、《红高粱》以及《末代皇帝》等影片。
本世纪初赴牛津访学小住期间,曾遇到一位刚去中国溜了一圈的英国小伙。当时,他正和一帮朋友聊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在他的眼里,中国人非常友善,且生活条件并不差。尤其是上海酒店里的设施和服务,都出乎意料地好。另外,他说坐火车时虽很拥挤,但旅客们像家人一样,拿出水果、卷烟甚至火腿肠分享……然而,周围的朋友都对他的话半信半疑,还不时拿出电视报道的中国“负面料”发问。最后那位年轻人不耐烦地把手一挥说,“不信自己去中国看去!”
是啊,要了解真正的中国,最好的途径莫过于到中国来走走。可是,绝大多数的外国人也许并没有这样的机会。他们对于中国的了解,多半源自媒体,电视节目是主渠道!
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民族之间的轻视、仇视直至对抗,多半因彼此隔阂、误解与政客们的恐惧而生。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常常扮演着“萧何”的作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媒体既可消弭民族间的误解,也可为误解添加某种“催化剂”,推波助澜,进而导致政治家们愚蠢而错误的决断!虽然西方主流媒体总是宣扬自己是客观公正的,但要做到则很难。因为电视台的每个节目都是由一个个的活人制作,而对同一件事物,每个人的反应又怎能完全一样?加上西方媒体的“底色”全是西方色彩与偏好,因此,要真实客观地展现中国更是难上加难。更别说,还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因素进行着干扰。
就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 “浙商”叶茂西以海外并购方式打入西方主流传媒系统,且立志为其植入“中国元素”,既是一桩具有战略眼光的生意,也是一种很有意义的选择。它将有助于校正西方大众的“中国之眼”。而其最终效应,则多半与他所掌控的那个媒体的英文牌子涵义不谋而合,即所谓“推进器”(Propeller)效应,在增进西方大众了解真实中国,进而发展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发挥某种“推进器”的作用。
愿普罗派乐电视台能早日成为外国人的“中国眼睛”,愿这样的“中国眼睛”越来越多,越来越深邃。
(作者为浙江大学教授、博导,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