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其心 冷静其脑
浙企“走出去”应考量海外市场诸多风险
通讯员 钟晓 本报记者 施翼
日前,义乌市外经贸局最新统计显示,从2007年至2010年境外投资额在2000万美元左右,每年均保持增长态势,已回到金融危机前水平。然而,进入2011年,投资额猛增至4.175亿美元,业内人士分析今年有望攀升至6亿美元。
义乌外贸,浙江外向型经济的“风向标”。不管是动荡不止的中东,还是突如其来的日本大地震,2011年国际贸易市场的变化无不与已“走出去”的浙江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在经济加速全球化的背景下,浙江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依然坚定。
浙企“走出去”
拓展市场成常态
为帮助企业“走出去”拓展市场,2010年10月底,由省政府和全球中小企业联盟共同主办的“浙江美国中小企业合作周暨项目对接会”在纽约召开,我省组织了近172家企业到美国去,在美国芝加哥、纽约、费城、华盛顿、马里兰举办了五场对接会,美国参加对接的约有1200家企业。后经初步统计,涉及的签约金额15亿美元,有合作意向的项目100多个。
这是我省实施《中小企业全球化绿卡计划》以来,首次组织中小企业抱团“走出去”的大规模行动。省中小企业局领导表示,抱团将会成为今后我省中小企业“走出去”的一个常态。根据这一计划,我省将用5年时间,筑就推进中小企业投资全球化、融资全球化、贸易全球化、技术全球化、品牌全球化及人才全球化的国际绿色通道,将选择200余家中小企业参加此计划。
“海外投资是一种长期的企业战略方向,出现增长的态势是对外贸易的必然需要。”他说,企业有能力“走出去”布局全球市场是变被动销售为主动营销之举。
另据省商务厅统计,截至2010年4月初,浙江经核准在境外开设的企业和机构共计4075家,累计投资额达到42亿美元,居全国首位。同时,浙江在外投资企业累计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170亿美元,投资的工程和项目遍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应考量海外市场
诸多风险
2007年,一位义乌企业家一度尝试将义乌国际商贸城模式复制到瑞典小城卡尔玛。伴随着热烈的舆论争议和海外投资的各种法规流程的不完善,最终功败垂成、无果而终。这对致力开拓海外市场的众多浙企震动很大。
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介绍,2009年末,我国在发达国家(地区)直接投资存量181.7亿美元,仅占同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7.4%。在2009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二十位国家(地区)中,仅有美国、卢森堡、加拿大、德国、英国五个标准的发达国家。
而拥有地缘和人缘之便的亚洲,吸收的中资境外企业数量最多,我国直接投资存量最高。2009年末,我国在亚洲地区设立境外企业数量超过6800家,占52.7%。
但他提醒道,我国的企业要想进入东南亚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从事实体经济进行生产运营,如果仅仅看到这些国家账面上的人力和土地成本低廉就贸然决定进入,而对那些由于宏观经济稳定性差而造成的隐性成本没有充分认识,其负面后果则可想而知。
重要的是,企业“走出去”应“热烈其心,冷静其脑”。
商务部电子商务中心副主任王开前也认为,首先,今天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行业需要走出去?一定不是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企业都需要“走出去”的,需要有一个评估。
其次,“走出去”往哪里走?不能乱走,要有一些环境因素的把握,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更精准地走好。
第三,就是“走出去”的方式,是采用贸易、投资、合作还是并购,这些都必须想清楚。
一位资深投资专家表示,我国出口企业的国际贸易地位相对弱势,在遇到买家违约或破产时,往往缺乏有效的手段去向买家追讨货款或主张债权,进行项目投保是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投资方需要充裕的资金储备,应匹配好投资项目的专业人才,同时综合考量当地的经商环境。此外,还应该充分尊重所在国的社会习俗和文化,在面对海外市场的诱人局面前,加强风险控制,保持谨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