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控制目标引发口水
各地近期陆续公布了今年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不少城市设定的房价涨幅大多低于地方生产总值或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幅。但这些目标一经公布,却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观点一:为什么控制目标“只涨不跌”呢?那样,“限价目标”岂不成了“涨价目标”?反而说明“涨价有理”了,会助长了房价上涨的预期。
观点二:目标涨幅是否合理?不少城市房价基数居高,即使涨幅很小,房价也超出许多购房者的支付能力,何况绝大多数城市的目标涨幅都在8%以上。
观点三:对房价数据本身质疑。一些人认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9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平均上涨1.5%。按此计算,今年一些城市房价的“目标涨幅”,岂不是2009年的5到6倍?
观点四:对于如何控制目标的方法质疑。从技术层面上讲,地方政府为控制房价可以大做文章,比如限制中心城区楼盘上市,甚至冻结新盘价格等,但房价并没有真正下调。一些人士甚至预言:不管今年确定的房价控制目标是高是低,各地政府都将会无一例外地完成。
专家回应:房价控制目标之所以广受争议,一方面是因为住房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房价近年来一直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最为关心的商品价格之一;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以往出现的房价“屡调屡涨”局面心有余悸、对调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保持警惕、对新一轮调控的成效怀有更多期待所致。
房价控制目标,直接影响后市的预期和走向;楼市调控的成败,更关系着各级政府的公信力。此次房价控制目标引发的争议,首先凸显出房地产调控中一些亟待弥补的“软肋”。
其次,要加快推进相关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比如房价统计制度。近年来,时常出现市场机构和统计部门数据差异巨大、市场感受和官方数据大相径庭的尴尬局面。在广泛质疑面前,很多“权威回应”站不住脚,唯有对制度进行改革。
房地产市场调控要解决的是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比如土地财政问题、有效供应不足、保障性住房“短腿”等,而最终房价能否进入长期合理的良性轨道,还是要从解决这些根本性问题入手。
(据新华社)
为“米袋子”“菜篮子”减负
通过推出粳米运费补贴、增加四成蔬菜基地等方式,上海为市民的米袋子和菜篮子“减负”。记者近日获悉,上海将从降低市场流通成本、保障供应、加大供应基地建设力度等方面打出“组合拳”,稳定粮价、菜价。新华社
实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的目的,说到底就是要让百姓“吃得起、吃得好、吃得放心”。而上海通过推出粳米运费补贴、增加四成蔬菜基地等方式,为市民的米袋子和菜篮子“减负”,无疑是保障农产品供给、保持菜价总体基本稳定,让百姓拎得好“米袋子”“菜篮子”的上上策,无论从那个角度都是可圈可点的。只要地方政府心里装有“群众基本生活”,把“米袋子”和“菜篮子”工程作为执政为民的基础工作加以落实,保持物价总体稳定,让百姓拎得好“米袋子”“菜篮子”就不会成问题的。而管好本地的“米袋子”“菜篮子”,不仅是当地民众的福祉,也是对国内整体物价的平抑做贡献。——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