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焦点“错位”格局犹待改善
本报记者 夏芬娟
4月初,上市公司年报披露进入高峰期,分红已然成为年报行情中最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只不过,一边是屡屡被刷新的上市公司分红方案,另一边却还有超过100家公司连续3年不分红,成为名至实归的“铁公鸡”。分红潮背后,是鲜明的两极分化。
分红纪录屡屡刷新
3月11日,当中瑞思创公布其每10股转15派15高转送方案时,市场一片哗然。但是这一纪录很快被贵州茅台刷新:推出拟每10股送1股派现金23元的预案,这不仅是贵州茅台上市以来的最高分红,也刷新了A股市场现金分红的最高纪录。
根据贵州茅台的分红方案,其派发的现金分红总额高达22.65亿元。而年报显示,公司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16.33亿元,净利润50.51亿元,这意味着贵州茅台分红比例占公司当年净利润的44.8%。
除了屡屡被刷新的高分配方案,今年上市公司分红还有一个特点在于,推出高送配方案的上市公司特别密集,10送10以上不再像以往一样是“稀缺”资源。
统计显示,截至3月26日,除去派发现金红利,拟进行每10股转增或送股达到或超过10股的公司多达106家,在这中间,创业板与中小板公司占比超过80%。
中瑞思创是去年刚上市的创业板公司,其年度分红力度也叫市场惊呼不已。根据其送配方案,中瑞思创要派发的现金总额要超过1亿元。
问起为何选择如此高的年度分配预案,中瑞思创董秘陈武军告诉记者,公司在上市前已累积多年未分配利润,所以未分配公积金总额较高,再则证监会也是鼓励上市公司提高分红比例。
只不过,个别公司相对积极的分红热情,并没有感染那些已经多年 “一毛不拔”的上市公司。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21日,已经公布年报的上市公司中有高达119只“铁公鸡”在最近三年内“一毛不拔”,剔除没有分红能力的“ST族”,共有60家有分红能力但过去3年均未有分红行为的“铁公鸡”。
这些“铁公鸡”公司中,三普药业这家老牌公司更是堪称股市“铁公鸡”中的极品——已经连续15年“一毛不拔”。
股息率暴露真相
每年关注分红话题,今年的市场投资者态度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不仅那些长期不分红的公司不受待见,一批热衷于高分红的创业板、中小板公司同样不受欢迎。
“很明显,以往对高送转概念上市公司追捧热情在消减。”中信金通证券首席分析师钱向劲这么认为,投资十多年的私募基金经理严先生也有同样的感觉。
严先生告诉记者,以往他会特别关注高分红的公司,也是寄望于高送配题材股的炒作,但是往往赶在送配方案公布之前就卖掉了,不会苦苦等着分红。
严先生分析,现在资本泡沫化导致的股价虚高,让这些“看上去很美”的高送配方案都很“苍白”。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即使是分红力度惊人的贵州茅台,参照23日的股价186.54元每股,即投资者每年投入1865元才能换回23元的回报,股息率仅1.23%,不仅大幅低于目前3%的一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更是无法跑赢CPI。
股息率是衡量上市公司是否具有高回报的重要指标。用股息率最能恰如其分地解释贵州茅台公布 “最牛分红”当天,还遭亿元资金出逃的“尴尬”。
“市场永远是对的,投资者的态度就是对现实最真实的反应。”严经理说。
同样的计算方式,中瑞思创公布年度分配方案当天,对应的股息率也不过1.4%。
据统计,截至3月23日,在已经公布年报的近700家公司中,如果严格地用股息率来计算,整个A股市场能跑赢同期一年定期存款利率的仅有凤毛麟角的7只个股,它们分别为宁沪高速、福耀玻璃、宗申动力以及白云机场等。从股息率来看,宁沪高速才是真正的“派现王”,股息率高达5.39%,位居上述公司之首。
“错位”格局犹待改善
事实上,自从2008年证监会出台《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对再融资上市公司提出明确的现金分红要求,对提高上市公司分红比例起到积极作用。统计数据显示,A股上市公司2009年年报现金分红总额达3889亿元,比2000年增长12倍多。
然而,分红制度不规范的问题依然存在。
在钱向劲看来,这种约束只对有融资欲望的上市公司有效,依然会有一批有实际分红能力的公司不分红。
如果单纯地从分红总额占比来看,A股市场与美国等成熟资本市场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近三年来,A股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总额占全部公司净利润的31%,而美国等成熟资本市场达40%至50%左右。
问题还不止于此。
中国证监会浙江监管局信息调研处副处长王继翔认为,分红高低的评判标准还应该结合市场本身的特殊性。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积累和投资比例比发达国家高一些,是正常的。另外,合理的评判标准还应该视公司的发展阶段而定。对处于成熟发展阶段的上市公司如钢铁企业、中国银行等一些大企业,理应要求通过高分红来回报投资者;但是对中小企业,因为它们有着比较好的投资机会和高成长预期,不选择高比例分红、而是将留存利润用于再投资继续实现资产的再增值,也是符合公司与股东整体利益的。
参照这一标准,如今选择不分红和高分红公司的占比结构其实是出现错位的——有分红能力的成熟公司不急着分红,而一批刚刚上市的创业板、中小板公司却急着用分红方案来变现。
一个典型即是市场对中瑞思创高分红出发点的质疑。因为流通股占比仅25.37%,实际上中瑞思创的分红现金主要的受益者仍然是公司高管,其中董事长路楠仅分红税前进账就达3375万元。
“刚上市的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急着推出高比例分红,不是正常现象。”王继翔告诉记者,这背后有两个弊端:一是上市公司刚完成融资获得大笔资金,就又发生了大笔资金流出,意味着大量的资金还没实现增值就被分配掉了;另一方面,这些公司的原始股东因持股比例高,持股成本低而成为主要的受益者。两大弊端相结合,折射出这些公司在治理方式和发展战略方面还存在着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