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1版:消费·悠游

海天佛国,高扬和谐旅游风帆

  文潇 

  

  清晨,薄雾刚刚在莲花洋上散去,仿古宝船“不肯去观音号”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扬帆启碇,驶离普陀山码头。码头上,人们载歌载舞欢送“不肯去观音号”开始它的远航。

  “不肯去观音号”宝船长43.8米、宽10.5米、总载重量500吨,是按照千年前普陀山开山祖师东渡日本所乘之船的原型建造。公元863年,日僧慧锷禅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宝像泛舟回国,途经普陀山,机缘促成了“不肯去观音”的千年佳话。而今,普陀山再现了当年“慧锷东渡”的历史场景,意味着和谐旅游航船全面开启。

  “海天佛国”

  呼唤和谐旅游

  要是从舟山群岛的上空俯瞰普陀山,这座孤悬于莲花洋上的海岛恰似一座波涛环绕的港湾。近年来,普陀山人高扬起和谐旅游的风帆,让一条条文化宝船乘风破浪驶向了辽阔海疆。

  “想到了就去普陀山”,这是普陀山人喊出的一句富有禅机的宣传口号。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党委书记蒋宝华对笔者说:“普陀山每年举办节庆活动时,我就招呼客人‘想到了就去普陀山’。”他表示,每年举办的观音文化节重在体现佛教“六和”精神在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在“海天佛国”演绎盛世华章,旨在扩大普陀山观音文化“结缘四海,弘法五洲;和谐人类,和合众生”的对外传播。

  连续八届的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让普陀山旅游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每年慕名来普陀山的中外游客不断增多。有专家认为,观音文化节向海内外主动输出观音文化中积极、有益的一面,获得了更多价值认同,有利于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构建。 

  “心灵之旅”

  促进和谐人生

  在驶往普陀山的渡轮上,一位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学者告诉笔者,和谐是社会发展的本质属性,也是人心向善的根本要求。普陀山近年来倡导“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体现了“和谐”二字在社会与人心之间的互动。普陀山作为一个心灵栖息地,让和谐旅游的文化魅力得以彰显。

  据了解,近年来参与普陀山“心灵之旅”的客人形形色色,他们有的是明星、学者,有的是企业家和海归人士。这些人都表达了一个共同心愿,就是希望普陀山能为心灵栖息提供旅游服务,让他们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排遣生活、工作中形成的紧张压力,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安逸与超脱。 

  一位旅行社老总认为,普陀山冬暖夏凉,空气清新,是集文化览胜与心理休养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在这样的清净境界中修身养性,能为旅游者带来心理和生理健康,增添无穷乐趣。

  八方游客

  走进心灵港湾

  在国外,“心灵之旅”早已是一种成熟的旅游产品,许多人通过这样的旅游活动,解脱了内心的困惑,学会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这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人所称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是西方人注重的一种终极关怀的形式。今天,普陀山人则融入了“和谐旅游”的理念。

  最近,笔者就开展和谐旅游的问题采访了普陀山管委会副主任周开龙。据他介绍,普陀山利用现成的佛教人文资源,坚持一体化开发、精心设计“心灵之旅”产品,并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游客开展个性化服务。例如:邀请名人学者举办文化论坛,组织心理研修班,为游客进行理论解答与心理辅导;邀请佛门人士讲解佛学常识,研习佛教养生,让游客正确认识宗教的积极意义,使“心灵之旅”真正起到积极的作用。

  普陀山还高起点地改造了各项旅游设施,全面提升了名山品位。如今,从四面八方来到此间的游客可以在晨钟暮鼓中摒弃杂念,忘却烦恼,取得心灵的慰籍与精神的享受。普陀山所倡导的和谐旅游,正吸引着五洲四海的游客走进这座莲花洋上的心灵港湾。


浙江日报 消费·悠游 00021 海天佛国,高扬和谐旅游风帆 2011-03-24 nw.D1000FFN_20110324_11-00021 2 2011年03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