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正向我们走来
——浙江沿海调研采访手记
本报记者 徐峻
有人说,股市对未来经济预期的反映,有时比经济学家的预测还灵敏和精准。
近几个月来,海洋航运板块和海洋工程装备股票表现特别红火,远远跑赢大盘,似乎预示着海洋经济热潮正扑面而来。股市对未来经济预期的反映,恰恰契合了我们这次海洋经济采访得出的结论: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已经悄然而至。
1月中旬,杭州又一场大雪纷纷扬扬,难得下雪的舟山群岛也飘起了片片雪花。尽管外面冰天雪地,但宁波、舟山两地涌动着的海洋经济发展热流,时时追逐和感染着我们记者。听到的一个个故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海洋经济盛宴是那样具有吸引力和诱惑力;看到的一个个场景,让我们似乎听到了海洋经济发展的脚步是如此的明快和清晰。特别是叠加在一起的感受,更是让我们想象到蓝色海洋文明是多么值得憧憬和向往。
海洋经济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新闻背景资料显示:世界各国已不约而同把目光转向海洋,一个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要财富、要发展的激烈竞争格局已经形成
每次重大采访,按惯例都要查阅相关资料。阅读网上大量的海洋经济背景资料,让记者明白了一个道理:谁能赢得海洋经济发展的先机,谁就能占据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数据显示,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仅已探明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约占世界总量的45%,90%以上的国际贸易货运量靠海洋运输来完成,世界海洋经济产值平均每年以11%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0年,全球海洋经济产值将达3万亿美元,世界3/4的人口将居住在距海岸100公里之内的沿海区域。
2001年,联合国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了“21世纪将是人类挑战海洋的新世纪”。并进一步预言,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包括高新技术引导下的经济竞争。发达国家的目光将从外太空转向海洋,人口趋海移动趋势将加速,海洋经济正在并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
经济学家预测,21世纪世界经济中心或许不在亚洲,但肯定在环太平洋地区。
海洋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资源宝库和地球上的最后空间。面对这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盛宴”,世界各国不约而同把目光转向海洋。沿海发达国家早就制定出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日本人想建海上城市,美国人欲造海底城市。一个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要财富、要发展的激烈竞争格局已经形成。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历史上曾经创造过蓝色海洋文明的鼎盛时代。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力量积蓄,使我们又开始信心满满地迈向深蓝。今年1月初,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日前又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这标志着海洋经济发展已经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一个规律,任何一个国家每一次亲近海洋,都会给这个国家带来新的发现、新的财富、新的发展、新的文明。
从跨海大桥到迈向深蓝——舟山从跨海大桥到伸入太平洋群岛,宁波从杭州湾大桥到加快打造国际强港,视角转变折射出两地抓发展机遇意识是如此的敏锐和快捷,标示着浙江发展将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并进入陆海统筹发展的新阶段
3年间,浙江先后有两座跨海大桥建成通车,一座杭州湾大桥,一座舟山跨海大桥,都创造了世界纪录。全长36公里的杭州湾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由5座大桥连接起来的舟山跨海大桥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岛陆联络工程。
如果说相隔一年半建成通车的杭州湾大桥和舟山跨海大桥,是把大海与大陆相连接,让沿海地区更快融入到更为广阔的经济圈和城市群,为这些地区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那么这次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启动,是把浙江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让10万平方公里的浙江陆域更快走向更为广阔的大海和世界,为全省提供了更加深远影响的发展机遇。
杭州湾大桥缩短宁波至上海距离120公里,实现了杭州湾南北两岸“天堑变通途”的梦想。近日记者采访慈溪市大桥开发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一个初具规模的新兴产业集聚区,一座已然成形的小城市依托大桥快速崛起。当然,杭州湾大桥建成不仅仅为周边城市提供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更是为加速浙江融入长三角大经济圈和国际大都市群提供了良好机遇。
机遇意识特别敏锐的宁波,前不久又提出加快打造国际强港。
(下转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