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经济·商道

文章导航

走到福特面前

  收购沃尔沃时,外界普遍对吉利缺乏信心,因为吉利没有管理国际企业的经验,还因为吉利从2001年开始销售汽车以来,它的商业重心主要集中于中国市场,虽然吉利也向国外出口了部分产品,但大多出口到发展中国家。

  外界很多人并不清楚,吉利在收购沃尔沃之前,其实已经有过多次的合资和收购经验,如与英国锰铜公司在伦敦“黑色出租车”上的合资,以及在金融危机最猛烈的时刻,收购澳大利亚的DSI——世界第二大专业自动变速箱公司,还有香港市场的融资经验,以及与高盛的接触史。

  初试锋芒

  从参与收购罗孚到与锰铜合资生产“黑色出租车”,再到DSI收购完胜,收购沃尔沃前,吉利已在不断演练,积蓄能量。

  2006年10月24日,伦敦皇家花园酒店,李书福代表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上海华普,与英国锰铜控股公司(MBH)正式签署合资生产名牌出租车的协议。

  协议规定,吉利汽车将与英国锰铜控股组建新合资公司,在中国上海生产久负盛名的TX4伦敦出租车。与此同时,英国锰铜控股将以每股2.5英镑的价格向吉利汽车定向发行30%新普通股股份,以换取新合资公司48%权益。有关交易完成后,吉利汽车将占英国锰铜控股扩大后股本的23%,并成为第一大股东。

  过去中外合资汽车企业中,中外双方一般都各占50%的股权,技术、产权等控制权则在外方手中,此次中英企业合资,吉利汽车占股51%,这是相当罕见的安排。

  锰铜的出租车业务虽然历史悠久,光环无数,但实际业绩却难与“黑色出租车”的盛名相符。2005年,锰铜总算止住了长达4年的亏损,实现了160万英镑的税前利润。进入2006年,公司业务继续好转,但利润和销量仍处低位。在这种情况下,锰铜不得不另寻出路。

  吉利在2009年收购DSI这件事,更是跨国并购经典案例。

  澳大利亚的DSI自动变速器公司是一家集研发、设计、制造为一体的汽车自动变速器专业公司,是全球仅有的两家独立于汽车整车企业之外的自动变速器公司,已有80多年的历史。这家公司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工业经验,拥有一批优秀的澳大利亚工程师、技术工人和自主研发的自动变速器技术,产品覆盖4速和6速前后驱动及全驱动大扭矩自动变速器,为福特等公司配套。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DSI的重要客户在市场上受到严重冲击。李书福和当时的吉利集团总裁杨健在得知DSI破产消息后,迅速抓住机会,果断地提出收购计划,派出强有力的团队,参与竞购活动,在15个买家中胜出,在不向银行举债的情况下仅用4个月在海外完成融资,全资收购了这家全球排名第二的汽车自动变速器独立生产商。

  2009年3月8日,吉利聘请世界著名投行洛希尔公司担任其顾问,以负责可能发生的并购活动的运作,并寻找私募基金提供财务支持。当时媒体断言这一举动是吉利为竞购沃尔沃作准备。其实,这是李书福着手为收购DSI融资。

  随后,吉利与包括美国凯雷投资集团在内的投资基金接洽,谋求获得融资支持。这笔融资,是为了偿付吉利2006年发行的1亿美元5年期可转股债券。3月16日,吉利在香港联交所发布公告称,将斥资3.66亿港元提早赎回可换股债券,并称此次回购不会影响其财务状况,为这次吉利的海外收购打下了财务“伏笔”。

  吉利在此次“海外抄底”行动中动作之快、保密之严,即便是现在回想起来也让很多人惊诧不已。但吉利确实是DSI最好的选择。

  长期以来,DSI的主要客户是福特、克莱斯勒和韩国双龙等,对于快速成长的中国市场重视不够,吉利为DSI提供了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绝佳切入点。

  DSI盈亏平衡点的销量为3万台左右,吉利本身就有9至10款现有车型能用到DSI的变速器,仅吉利的订货就能保证DSI赢利。正是在这两大因素的推动下,吉利收购DSI水到渠成。

  事实上,收购DSI已经不是什么“海外练兵”了,而是一桩重要的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并购案,而且为吉利接着并购沃尔沃做了重要的铺垫。

  直面福特

  2007年1月,底特律,北美国际车展。在一家美国咨询公司的帮助下,李书福会见了当时的福特汽车首席财务官勒克莱尔,这是吉利与福特第一次接触。在这次会见中,李书福和勒克莱尔讨论了包括沃尔沃在内的诸多问题,但没达成任何结果。

  2007年9月,福特美国总部收到一封挂号信,这件从杭州发出的英文书函,正式阐明了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想法。福特收到信后也没有回应。

  2008年3月,在科特勒咨询集团的帮助下,李书福终于见到了福特和沃尔沃的高管团队,包括负责国际业务的副总裁、董事会办公室主任、研究院院长和采购总监。

  看得出来,这是双方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会面。由于必须选在第三方国家,会见地点是伦敦一家著名酒店的会议室。这次,李书福直接表达了吉利有意收购沃尔沃的想法,并向福特汽车正式递送了提议函件。

  不过,福特当时并不完全了解吉利的情况,对吉利的实力和能力表示怀疑。而且当时福特还不想放弃沃尔沃,正在努力挽救这一品牌。

  2008年7月,吉利给福特递上了收购沃尔沃的意向书,福特依然没有肯定性回应。这是吉利第一次向福特递交收购沃尔沃的书面“建议书”。在建议书里,吉利历数了收购的全面计划,包括收购的意义、收购后的战略、企业基本情形以及协同效应等等。

  时机依然没有降临。

  2008年下半年,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福特已开始秘密运作出售沃尔沃资产。

  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吉利早就成立的并购沃尔沃研究项目组,于2008年7月开始,在上海全封闭地紧张开展工作,花了整整两个月时间,出了一批极其重要的研究成果。

  这个成果,包括前期全面调研得知的沃尔沃基本情况,搞清了这个百年品牌的历史和现实,公司的基本面如财务状况、知识产权、资产债务、产能与营销,以及技术装备,这批大规模的研究成果,更包括了收购沃尔沃的战略可能性,也就是到底能不能做成这件事,以及收购的“协同效应”问题。

  所谓“协同效应”,就是收购沃尔沃这件事,对吉利而言在财务和技术各个层面上,有没有互补效用和“一加一大于二”的好处。比如在发动机方面能否联合研发,又比如平台升级的可能性在哪里等等。

  这很重要,这是任何真正成功的国际并购案的基石。

  当然项目组还研究了福特这一方的情况,以及世界各地买方中的潜在目标公司,换句话说,就是世界上究竟哪些公司有实力也有可能收购沃尔沃。这就是“知己知彼”。

  2008年12月1日,福特宣布出售沃尔沃轿车公司,并且标出了60亿美元的售价,约合人民币412.4亿元。

  在福特公司宣布准备出售沃尔沃轿车公司后,2008年12月2日瑞典政府明确表示,政府不会把目前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旗下的沃尔沃轿车公司收归国有。这其实也是个好消息,对李书福和吉利来说。

  最为激动人心的一刻终于到了。

  2009年,底特律北美汽车展开始了。在洛希尔集团董事长大卫·洛希尔亲自安排下,李书福飞往底特律福特总部,会见了福特CEO艾伦·穆拉利。这次会谈的氛围,就跟以往任何一次李书福会见福特汽车高层的情形完全不同了。

  不少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收购,都希望谈到十拿九稳后,再花钱请财务顾问,这恰好颠倒了规则。李书福这次符合游戏规则的拜访,给福特高层留下了深刻印象,穆拉利甚至表示:“一旦启动沃尔沃收购程序,将第一时间通知你们。”

  2009年2月初,福特与吉利项目团队在中国谋面,其牵线人是洛希尔公司顾问汉斯-奥洛夫·奥尔森。这次面谈,福特向吉利提供了沃尔沃的相关重要数据。

  尽管当时内外还有一些争议,李书福这时的决心已经很难动摇了。


浙江日报 经济·商道 00012 走到福特面前 2011-03-24 nw.D1000FFN_20110324_2-00012 2 2011年03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