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两会报道

我省代表委员热议“三公消费”——

节制·控制·遏制

  记者 周咏南 余勤

  阮蓓茜 方力 翁浩浩 

  

  本报北京3月10日电 这些天,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三公消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的表述,引发杭州紫阳街道新工社区居民热议。“一年公车消费多少、公款出国花了多少、公务接待费又是多少,对老百姓来说,一直知之甚少。”社区书记徐雁文受居民们的委托,特地致电本报特派北京记者:“希望代表、委员能多提建议,把‘三公’消费放在阳光下监督,让钱花得明明白白。”

  就这一话题,本报记者今天采访了出席全国两会的我省部分代表和委员。

  政府要学会过紧日子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

  全国人大代表、富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赵林中一直关注“三公消费”的腐败现象。他曾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关于遏制过度应酬、公款吃喝的建议》,引起广泛关注,并得到中纪委书面答复。

  为什么“三公消费”年年都在提,可个别地方的腐败现象还愈演愈烈呢?赵林中代表说,“三公消费”之所以出现“越打压越严重”的局面,“实际上是一些有权花钱的政府部门没有动真格、实施有效的控制。”

  代表们坦言,虽然我国在治理公款消费方面出台了不少文件和规章制度,但效果却并不明显,原因在于改革关系到各级管理者的自身利益。赵林中代表说:“近几年来,每到年底一些单位都要突击花钱,因为经费一旦没有花完,第二年的用钱指标就会被扣减。”

  不容忽视的是,名目繁多、浮夸铺张的会议也是造成“三公消费”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新光控股集团董事长周晓光说,国家经济发展了,去年GDP超过日本排名世界第二。可国家再有钱,政府也要学会过紧日子,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她建议:“如果财政支出节省10%,那就是很大一笔钱,可以完成许多关乎民生的大事。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大多很富裕,有的花钱大手大脚,说到底还是体制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全国人大代表、华峰集团董事局主席尤小平欣喜地看到,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反复提到要加大民生投入,“这就意味着在公共财政支出方面要更多地让利于民,压缩政府不合理的‘三公’支出,但这些话说起来容易,认真落实则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

  “三公消费”,每年到底要花多少钱,一直以来都是个讳莫如深的数字。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全国人大预算委主任高强在今年两会上透露,今年6月报告的2010年中央财政决算,将公开“三公支出”数额。

  对此,代表委员们认为这是个很好的起点,正如温家宝总理在与网友在线访谈时所言,管束公款消费最根本的在于两条,第一是公开透明;第二是民主监督。代表、委员们认为,真正要限制“三公消费”,缩减政府行政开支,首先应做到公开透明。

  “公款消费不仅消耗大量公共资金、滋生腐败,更加剧了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纺织材料实验室主任吴子婴认为,“晒晒公款消费,让社会公众对公共资金的使用进行广泛监督,并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是从根本上遏制公款奢侈浪费的有效途径。”

  吴子婴代表建议,除涉及国家秘密之外,应向社会公开所有财政信息,将公款消费置于阳光下。不仅要公开消费数额,而且要让公众看清这些消费的具体内容。

  全国政协委员、省人大财经委主任丁耀民说:“在预算中,部门的各种行政开支需要一一列出明细,甚至包括一台电脑的购置。经过人大审议通过后,就要按规定执行,不容随意变动。”

  丁耀民委员建议,要尽快修订预算法,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和财税改革的需要。现行的预算法对财政收支的编制、审批、调整、监督等规定过于简单,不能保证各级人大有效地行使预算审批权。特别是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凡是预算支出总额超过人大批准的数额,都应制订预算调整方案,严格禁止随意调整、追加预算、先用后审等行为。

  依靠公众来民主监督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规范公务用车配备管理并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代表、委员们认为,这是历年来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到“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这一敏感问题。这也是“三公消费”改革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原副书记李宏透露,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将下发“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分别针对省部级和省部级以下单位作出规定,省部级官员提升职务后,“车随人走”。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浙江省副主委、绍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车晓端说,公车改革要真正见效,关键在于有效减少公车,适当保留的公车也不能专用、私用,官员在用车时需经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申请。她建议,要健全公务用车管理制度,继续推行公车节假日封存和粘贴公务车标识制度,完善公车的政府采购、定点加油和维修、车辆使用经费核算制度,利用GPS定位系统等信息化手段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加强对公务用车使用的管理。

  全国政协委员、省林业厅副厅长吴鸿建议,每辆公车都应该有一本账,使用者姓名、使用事由、行驶里程等,还包括汽油费、维修费等相关资料都应该记录在册,并定期向本单位及社会公众公开。而且,全国要制订一套统一的公车使用规定,避免地方上在“各管各的”制度下,打政策擦边球。

  如何遏制公款吃喝和公费旅游?赵林中代表建议,应该把公款吃饭和旅游的支出列入单独预算,实行单独公示、单独考核。

  代表、委员们认为,治理“三公消费”不能只制定制度,关键还要提高执行力。再好的制度如果不执行,就如同没有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好的执行力比制度的制定更重要。

  执行少了监督,尤其是群众监督,一切都是空谈。从已有的公车制度改革模式屡屡搁浅来看,共同的原因是这些制度不仅没能改掉公车使用中的特权,反而在车改中用制度和政策的形式将公车使用中的特权合法化。

  “问题的根本不在‘三公消费’,是使用过程中缺乏监督。”吴子婴代表说,“事实证明,依靠群众监督,并善用群众监督,往往能事半功倍。”


浙江日报 两会报道 00004 节制·控制·遏制 2011-03-11 nw.D1000FFN_20110311_4-00004 2 2011年03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