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诸暨探索乡镇敬老院“民办公助”——

服务外包,幸福敲门

  见习记者 张丽

  诸暨日报记者 翁均飞 

  

  农村老人如何养老,诸暨市通过服务外包的方式,走出了一条乡镇敬老院民办公助的新路子。

  几年前,诸暨乡镇的一些五保户说起敬老院还是一脸厌烦,“不到脚不能走,手不能动,绝不会去那里”。如今,敬老院不仅受到孤寡老人的欢迎,也成为农村空巢老人怡养晚年的场所。这一改变得益于该市乡镇敬老院服务外包的尝试。这一尝试不仅减少政府的管理成本,也让老人们得到更专业的服务。

  服务无微不至

  早上7时半,街亭镇敬老院的护理员冯孝芳和往常一样,准时把豆浆、面包送到了瘫痪老人冯小木的床边。

  冯小木一边吃着早餐,一边对凌晨的事情表示感谢。

  原来,凌晨2时许,冯小木突然想上厕所,但由于行动不便,他想忍到天亮。不料越忍越睡不着,冯小木只得按了床边的呼叫器。正在睡觉的冯孝芳听到呼叫器响,一骨碌爬起来,披上棉袄就往冯小木房间跑。

  “冷是冷了点,只要你没事就行。”冯孝芳一边整理房间,一边笑着说道。

  冯小木是街亭镇的孤寡老人,去年10月因中风,他不得不住到这里。

  “没想到敬老院吃得好,住得好,我算是来对地方了。”冯小木说。

  破解养老难题

  目前,诸暨市60岁以上老人有近19万人,占总人口17.75%,比国际认可的老龄化社会标准高7.75%。

  “据调查,我市90%的家庭采取家庭养老的方式,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乡镇年轻人出去打工,老人‘无人养、无人管’的问题日益突出。”诸暨市老龄办主任许友章说。

  诸暨市康乐中心总经理助理边仁朝告诉记者:“这几年,很多人排队想进康乐中心,这表明养老服务需求旺盛。”

  另一方面,诸暨目前共有27个乡镇(街道)敬老院,有床位2275张,因乡镇敬老院主要针对乡镇五保户和“三无”老人,有一半床位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许友章认为,过去,政府大包大揽下的敬老院服务质量得不到保证,很多敬老院的院长都由退休人员担任,自己本身也是需要照顾的对象,更缺乏专业培训。

  2007年开始,诸暨市民政局与富润控股集团所属子公司老年康乐中心签订协议,将乡镇敬老院外包给富润集团。目前,老年康乐中心已陆续接管了五洩、草塔、陶朱等11家乡镇敬老院,养老服务质量有了保证。

  一切为了老人

  诸暨市富润老年康乐中心是富润控股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自2003年成立至今,已经走出了一种专业化的养老模式。敬老院的工作人员都要接受专业化的培训和考核后才能上岗。现在,老人的衣食住行,甚至到心理辅导,康乐中心的服务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乡镇敬老院被康乐中心接管后,不仅饮食质量明显提高,老人每星期还能接受一次身体检查。康乐中心兴趣小组每月都来乡镇和老人交流,表演节目,每年请文艺团体为老人们献上文化大餐。

  乡镇敬老院外包给企业,企业的利润空间有多大?许友章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敬老院每接管一名五保户和“三无”老人,政府每月补贴580元,伙食费、衣物费、工资、水电等全部从里面扣除,利润空间很小。

  由于敬老院床位大量剩余,富润集团开始接受非五保户和非“三无”老人申请入住,每人每月费用为600元。

  “我们想探寻一种社会化养老的模式,让家庭以最少的支出得到最好的服务,而不是为赚钱。”边仁朝说。

  在与各乡镇签订的《敬老院委托管理协议书》中,对老年康乐中心的责任和义务作出详尽的规定。如老年康乐中心根据敬老院供养对象实际人数不少于1比10的比例配置工作人员,定期派遣专职医护人员给老人作健康检查等。

  浙江大学社会建设研究所所长王小章教授认为,这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介入的模式,将成为各种社会事业发展的途径,值得肯定。但是,政府将服务外包给企业,并不是卸掉包袱,而是通过另一种方式来有效改善民生,因此政府应该承担起加强监管和制定服务标准的职责。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服务外包,幸福敲门 2011-03-11 nw.D1000FFN_20110311_9-00015 2 2011年03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