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专版

园林城市百花争艳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和风情风貌。园林城市创建,就是要彰显城市固有的特色、个性。我省22个国家园林城市(县城、城镇),可谓百花争艳,特色明显。

  山水之城——杭州市,1994年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突出“三面云山一面城、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城市格局,确定了“一主三副、双轴、六组团、六条生态带”和“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的绿地系统。在传承中创新,使得西湖景区秀色可餐,名胜古迹焕发青春,江南写意山水园林特色尽显。

  三江之城——宁波市,2003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以水系为纽带,确定了“二条生态带、三江绿化景观轴、四大风景林地、八个城市绿色中心、九条城市绿带”为生态绿地框架体系。依托江、河、湖水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以“三江六岸”为绿化重点,挖掘月湖的文化底蕴,形成独特的绿文化。

  文化之城——绍兴市,2003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构建了以公园、游园、街头绿地为重点,以道路绿化为线,以居住区绿化、单位绿化为面,以城市防护林为环的点、线、面、环相衔接,乔、灌、花、草相得益彰的绿地系统,做精“绿”文章,做足“古”文章,做透“水”文章。

  富阳市,2003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规划融山、水、城为一体,形成“一环、二片、三山、四岛、五带、六园”为结构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注重体现城市绿量的充分性和植物的多样性,营造高档次、高品位、生态良好的园林绿地。

  生态绿都——嘉兴市,2005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确立了“一心、三环、三园、三楔、七带”的城市绿地空间形态结构,突出党的诞生地这一红色文化品牌,做好“水”、“绿”、“文”三篇文章,形成绿量充分、分布合理、景观优美、富有特色的城市绿化体系。

  湖州市,2006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围绕“生态、文化、和谐、精致”的城市特色,突出“一湖、二环、三山、五带、十三园”的总体布局。全面启动三大景区、五大山体公园、七大滨水绿地、九大水景公园在内的“3579”生态景观规划建设。

  诸暨市,2006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按照建设“融自然山水、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生态园林城市的规划目标,提出“一廊、一心、一楔、四片一圈、双环五带”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走出一条以提高养护管理水平和营造园林精品亮点为重点的新路子。

  桐乡市,2006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按照“菊乡+绿网、绿化+文化”的城市定位和生态良性循环的要求,确立了“一环、四楔、三横、四园、六带”轮状网状总体框架的绿地系统,建成了一批“游园绿化有特色、广场绿化有内涵、公园绿化有文化”的园林绿地。

  临海市,2006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提出“三圈、一带、三大绿色组团”的绿地结构体系。把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与城市建设、旧城改造、古街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江抱城、三湖点缀、六河交错、八山环抱”的山水园林城市格局。

  衢州市,2007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以古城保护区绿地为核心,以衢江、乌溪江为景观生态轴,以城市外围绵延数百平方公里的良好生态绿地及烂柯山——乌溪江风景名胜区为依托,凸现“一芯、二轴、三片、五楔”的城市绿地系统空间布局。以山为脊,以水为源,以绿为脉,以文为魂,整座城市个性初具。

  义乌市,2007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围绕“富有国际商贸城市特色的山水生态园林宜居城市”的目标,确立了“一环三楔十园、二廊三轴十带”的绿地结构框架。园林绿化向乔、灌、草、花合理配置的多层绿化发展,使城市层次起伏,色彩多变。

  上虞市,2008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以“绿色、自然、和谐”为特色,确立了“一区、两岸、三山、四环”的绿地结构框架,努力追求绿与城的完美结合,充分展示现代化新城的滨江风貌,营造特色鲜明的生态环境。

  台州市,2009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充分利用台州山、海、江、河等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确定了“一心六脉”绿心放射状和平原网络状绿化系统构架。以“沿路有林带、沿江景观带、沿山休闲带、沿海防护带”为特色,大力实施“年增百万绿”行动计划。

  亲水绿城——平湖市,2009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按照“平地起绿城,滨水创园景”的总体思路,确立了“一心、三环、四片、五廊、六脉、七横、八纵、多点”的总体布局,突出“生态性、亲水性、人文性”,突出开发与保护并重。

  海宁市,2009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以海宁城内东西两山,南北二湖,以及穿城而过的城市河道为基础,形成独有的“两山夹一水”的城市绿地系统。依山建园,傍水扩绿,逐步形成了独有的城市绿地系统格局。

  余姚市,2010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让山“延”伸,把水“引”长,形成“依山建绿、两绿夹河、沿路植绿”的绿化格局,勾画出富有水乡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网络,形成“三江六岸”等一系列绿化精品景观,成为城市靓丽的风景线。

  安吉县,2006年获得“国家园林县城”称号。以公园绿地为核心,将沿河、路、城、山、绿地和郊区大型生态林地相连接,建成“一核、二廊、二翼、六楔”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园林绿化建设“显山”、“露水”、“彰文”,建成一批融历史、文化、艺术为一体的精品园林绿化工程。

  绍兴县,2007年获得“国家园林县城”称号。以“依稽山鉴水,承历史文脉,建绿色家园”为目标,确立了“两带、三块、内外环”的绿地系统布局。坚持“水为城之源,文为城之魂,绿为城之美,人为城之本”,建设富有江南水乡文化特色和现代城市风貌的城市绿化体系。

  长兴县,2007年获得“国家园林县城”。充分利用特有的自然山水风貌,构筑融自然与人文于一体的绿地框架,确立“一山、一湖、四楔、二环、六带”的绿地系统,着力保持“山水城一体”的独特城市形态。

  嘉善县,2007年获得“国家园林县城”称号。按照“组团隔离、绿轴导风、一区四片、蓝脉绿网”的布局,构建“一环三楔、二轴四廊、多园棋布”的城市绿地系统,建成一批上规模、高品位的城市公园绿地。

  海盐县,2009年获得“国家园林县城”称号。巧借“海”势,把整座城市设计成既有海韵特色,又包含人文、历史等内涵的滨海新城;同时努力彰显海、河、绿为一体的杭州湾畔滨海新城。

  嘉兴市余新镇,2007年获得“国家园林城镇”称号。按照“城镇园林化、乡村生态化、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建设了一个传承古韵、融汇自然的清雅人居城镇、生态园林城镇。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7 园林城市百花争艳 2011-03-11 nw.D1000FFN_20110311_4-00007 2 2011年03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