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1版:人文世界·江南录

文章导航

小城书缘

  编者按:

  我省全民阅读活动自2009年始,已悄然步入第3个年头。我们欣喜地见到,人们想看书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我们惊讶地看到,民间有如此多的阅读爱好者。杭州、宁波、金华等地都自发开展着各式各样的读书活动,民间的村文化站也变成了农家书屋,小书店纷纷和新华书店结成联盟,摇身一变成为小连锁书店。新昌县新华书店文星店就是这样的一家小连锁书店,也是省里唯一一家具有多样文化气息的小连锁书店。读者在其中,可以看书、临帖、品茶、喝咖啡等等,当然还有许多活动可以参与。

  我们这次去倾听的,正是这家书店的店主沈学军的书缘人生。

  “就要去台湾旅行了,我首先想看看诚品书店,希望能对我们的书店有所启发。”

  我叫沈学军,在新昌经营一家民营书店——新华书店文星店,因为台湾诚品书店不仅卖书,还有日用百货,里面文化气息夹杂着生活气息,颇受读者欢迎,我的书店也想往这方面发展。至于我为什么会搞书店,那话说来就长了。

  缘起音乐

  1996年,我27岁,在新昌柴油机厂做机修工。

  当时我蓄着一头长发,脚蹬长靴,斜背着一把木吉他,神色冷峻,举手投足都是摇滚的范儿。你怎么看都不会觉得这个人是个工人,因为我那时的理想是搞音乐。

  穿成这模样走在新昌的大街上,行人都会快步地从我身边走过。由于乐队一帮哥们通常白天上班,只能晚上在租住的房子里排练,对面的邻居以用很重的关门声抗议。

  有一天晚上,住在楼下的老人,也就是我以后妻子的外公。在我们晚间排练的时候冲上来,大声吼:“你们这帮年轻人搞什么呀,我的心脏都快要被你们震炸了,你们再弹再敲,我就去居委会告你们去。别怪我不讲理。”当时我们都呆住了,还没一个人敢这么对我们吼的。妻子的外公是位老知识分子,一直喜欢看书,还做过厂长,所以我们还是比较尊重他的。

  事情发生后的第二天,我们又找到郊区一个闲置着的房间,旁边是一家长毛兔研究所。本想这次总不会影响别人了,可以专心搞音乐了。然而不到一星期,兔科所的领导过来了,说他们的长毛兔的种兔都流产了。这下可真没法排练了,乐队也开始慢慢解散了。

  乐队虽然散了,但爱音乐的心是散不了的。我一边自己练琴,一边办培训班教琴。当时很多学生来我这里借书看,我的书越来越少,不得不让他们自己去书店买,但在新昌很难买到。

  其实早在1995年,我就和在浙江大学图书馆工作的朋友商量过开书店的事情,那时的新昌除了新华书店,小书店不多。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既然周围很多朋友在搞乐队,音乐书籍肯定有人买,顺便还能进些自己喜欢的书。

  可是当时我刚买了房子没钱入伙,所以朋友和别人一起合伙开了书店,就这样,我和书店擦肩而过。

  媒结书店

  朋友家条件不错,开书店,说到底是开个感觉。40平方米的书店里放着几百种各种各样的读物,读者是否购买,朋友都不看重;每次进货,朋友都嫌书重,进货次数也越来越少。这样一来,店里的生意就开始恶性循环了。半年后,朋友的爸爸说:“这家店就这么关了太可惜,让学军来帮忙吧,这孩子有股钻牛角尖的劲儿。”

  那天,当我接到这个电话的时候,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我跑到书店里,看着满屋子的书,总感觉自己的内心很充实。那段时间,我每隔几天就坐早上4点30分的客车到杭州进书,下午5点再回来,中饭都顾不上吃。什么书好卖就进什么,有音乐类的,也有教辅类的。忙忙碌碌半年下来,书店终于有了起色。

  一个人,真有点忙不过来了。好在书店迎来了一位特殊的顾客,即我日后的丈母娘,她原来是一家幼儿园的园长,正退休在家,经常来书店看书。邀请她帮忙也就变得顺理成章,只不过她没有想到,这一帮,还赔上了个女儿。

  1999年,朋友看我把书店管理得如此顺畅,就想将其转给我。当时正在开厂的老丈人把我叫去问:“你是跟我去接管毛纺厂呢还是继续开你的小书店?”我还是跟几年前一样,想都没想开口就说“要开书店”,因为我知道这是我想要的生活。气得老丈人半个月不理我。就这样,我成为书店的老板了。同年,我也娶到了我的爱妻。

  结婚后,我和妻子在书店的日子很平淡但很充实。店里的书也越来越多,品种多达数千种,40平方米的店面已摆不下。而这回头客也逐渐多了起来。书店的账目总算持平了。老丈人因我执意不肯接厂,也只好作罢。同年,老丈人退休回新昌。

  高兴的事还不止这一件。2001年,我们的孩子出生了。因儿子的出生,家里人又开始忙碌起来,有时忙了,也会叫上老丈人去照顾一下店。有一天,老丈人到医院里来看刚生了孩子的女儿,一进门就连声抱怨说这是什么生意,一本十几元的书还有人要还价,这个生意怎么做得下去?对老丈人来说,厂里每一笔业务进出都是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几千元的是当零钱省去的。这下可好,老丈人又开始生闷气了。

  可是我真的放不下这书店啊,这都是我和妻子用全部积蓄一点一点构筑起来的。有时我会跟我妻子说:假如我当时选择了那个厂,可能她现在开的是奔驰、宝马,手提的是几万块的包。可妻子说:这一切都不是她想要的。她一直在后面默默地支持我,妻子对我说:“我现在很快乐,很踏实,真的。这种幸福别人得不到。”

  所以,我最要感谢的是妻子,她为支持我的事业,放弃了原本可以过上好日子的机会。

  我们的努力终于让书店迎来两个转折点。2003年,我们在网上开办了文星论坛,吸引了一大批读者;书店也从40平方米扩大到120平方米,还有了一个阁楼。2004年,淘宝网发现了我们的论坛,开始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在网上开店,书店可以24小时营业了。我还每年从义乌进货,让朋友设计了包括书签在内的一些文化产品送给读者。

  没日没夜的劳碌,书的种类终于突破了1万种,还有了利润。

  情系读者

  可是未来的方向又在哪呢?记得2004年的一晚,妻子问我:“新昌有那么多的文化人,干嘛不举办一些活动呢?”人民大学的一位教授是我的朋友,我就租下了文化中心的一块场地,以免费的形式叫来了书店的会员,让大家一起听听这位老先生讲“素质教育”。

  这是我们书店举办的第一场地面活动,现场到了1000多人,效果很好,许多新会员都加入到我们这个大家庭中间,现在会员数量已经接近4000人了。

  我对经营好书店的信心因此更加强烈。后面的几年,妻子和我又举办了多场地面活动,在书店举办的中秋节朗诵会上,一下子来了40多位年轻人,阁楼都坐不下了。

  当时我就在想,书店就是一个服务老学者、专家、读者的平台。有些人说:“你真傻,每次活动不仅免费,还要自己倒茶水、送水果。”但我从心底来说是非常感谢这些老先生的,看着他们每次讲课讲到晚上10点还那么兴奋激动的模样,就让我想到了知识的大树正在台下读者的心中抽枝发芽的场景。

  有人问我,你这家店赚了多少钱?我真的没法回答。书店到现在已经有近6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还有了画廊和茶吧,但我想说,销售并不是很好。

  相反的,我看到很多闪光的东西。这个社会中,很多金子都埋在土的下面,风一吹,我们稍稍用力拨一下,那些金子就金灿灿地冒出来了,就像赛诗会上冒出来的那些年轻人。

  12年了,读者的每一句话都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我们才会倾囊而出乐此不疲地开着这家书店。

  你看一放寒假,那些在外面读书的大学生都回来看我,他们说:“老板,当时我买不起这本书的时候是你慷慨相送,你的情怀改变了我的一生。”

  有位人民大学的学生这次回来直接在我楼上的吧台放下了50元钱,我后来才知道的。他说:“我以前总是不敢面对你。”我问为什么?他说,因为我以前偷过你家的书。我当时就笑了,“你要书和我说,我可以给你啊。”

  也就是上上个月,有一对夫妻告诉我:“你们这家店影响了我的儿子,我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们。”

  他们说,以前从不看书的儿子自从来过书店后,每天吃完饭都要吵着过来,大人起先是不相信,后来他母亲偷偷跟着他,看到孩子真的跑到书店里来看书,这才放心,也开始高兴。

  他们说,是书店为孩子创造了一个读书的环境。

  现在两夫妻经常在楼上帮我们擦桌子、烧茶水,儿子则在楼下看书。像这样的父母还有很多,所以我楼上没怎么请员工,基本上都是家长过来帮忙的。

  这些读者真的让我感动,因为他们所做的,会影响这一代人,下一代人。

  我11岁的儿子从小没有玩具,只有书。他看的书多了,作文的发散思维就特别好,还有自己的博客。

  你看他在日记里写的,“我们家是用书做的,路是用书铺出来的,我们的车也是书吧。”只要一下课,他就会跑到书店里,坐在角落里看着书咯咯直笑,就连在车上也不例外,如果一听到晚上睡在书店里,准会第一个跑去洗脸。

  因为这些,我每天都在微笑。财富和健康是重要的,但是精神财富更重要。这家书店不是在卖书,而是在经营、传播文化。我们影响了读者,读者也影响了我们,这么多的思想在这里交流,整个人都会神清气爽,因为我每天都会交到新的朋友。

  妻子有时候开玩笑说我是入错行,自己是嫁错郎。但我们真的很充实,因为我们是全心全意地在做这件事。

  我翻了翻日历,书店今年6月份前的活动都已经安排好了,我可以安心去睡了,明天又会是忙碌、快乐的一天!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江南录 00021 小城书缘 2011-03-11 nw.D1000FFN_20110311_3-00021 2 2011年03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