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人文世界·锐话题

大病不出县的N种可能

  本报记者 肖国强

  

  2011年,是新医改3年重点任务的收官之年。收官之年,最难突破的依然还是公立医院改革。

  公立医院改革究竟该如何发力?3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明确指出:优先发展县级医院。

  “优先发展县级医院,就是要让基层群众大病不出县。”省卫生厅副厅长马伟杭如此解读其中深意。在他看来,在县级医院的水平还难以“服众”的今天,要想真正实现大病不出县,发挥城市大医院的“传、帮、带”作用,尤其关键。

  且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院带县院”的几个浙江样本。正是他们,为“大病不出县”提供了N种可能。

  样本1:

  民资试水县级医院

  1月28日,省人民医院、海宁市政府、浙江长海包装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下了合作共建“浙江省人民医院海宁医院”的协议书。

  按照省人民医院院长叶再元的说法,这是全国第一家由政府、民营企业和公立医院合作成立的公益性医院。卫生部医政司负责人则表示,这是一次大胆的、值得鼓励的创新和尝试。

  在新医院首期项目投资的3.5亿元中,海宁市政府承担22%,并提供120亩建设用地,长海公司承担78%。省人民医院没有掏钱,不过却要派出至少20名以上的医疗专家常驻医院,担任医院的院长和科室主任,全面负责医院的日常运行管理。

  新医院将在海宁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基础上建成,海宁三院现有的250余名医务人员将整体转入新医院。新医院按照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标准建设,2013年7月1日前建成并投入使用,届时医务人员将在600至800人之间,床位数也将达到同样的数量,而海宁三院现有床位数只有250张。

  这意味着,未来两年时间里,海宁三院在医院规模上,将迅速从一家县级医院“升级”为具有市级医院规模的大医院。而省人民医院的“精兵强将”全面进驻之后,更将全面提升新医院的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新医院建成后,海宁市及其周边的居民今后看病就更方便了。

  不过,这家医院虽然是民营资本第一次“试水”县级医院,并且出钱占了大头,但却并不是一家民营医院。因为,合同明确规定,长海公司只负责出钱,具体的医院管理由省人民医院负责。而且,合作各方不分红利,每年结余用于医院再发展。这将有效避免目前一些民营医院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样本2:

  省级医院接力支援

  事实上,省人民医院和海宁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合作,并非省城大医院和县级医院的第一次牵手。

  2009年1月,在国家新医改实施意见即将发布之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正式托管了北仑区人民医院,成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北仑分院。

  托管的原因,同样是县医院难以满足当地居民的看病需求。2008年,北仑区病人到区外住院的比例达到了51.1%,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住院病人选择到区外的三级大医院就诊。

  托管之后,浙医一院向北仑分院选派了3名专职管理干部、数十名副高职称以上的医疗专家,每周5个工作日全天候“蹲点”北仑。北仑区人民医院的原有医务人员,则每年按20%的比例轮流到浙医一院接受培训。

  此后,2009年8月起,省中医院也先后派出消化内科、中医妇科等12名拥有高级、副高以上职称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专家,到北仑区中医院长期坐诊。

  省级大医院的接力支援,让北仑病人不出县城就能看上省城名医,病人外流的数量明显减少。据北仑区卫生局统计,在第一年,北仑住院病人区外就诊率就从51.1%降到了44.4%,北仑区外出就医的病人减少了接近1700人。2010年,这一比例再次比上一年降低了7个百分点。

  样本3:

  衢州人看美国名医

  世界是平的。对于53岁的衢州人徐女士来说,这话有着最真切的意味。

  去年10月,浙医二院病理科和普外科医生,和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医学中心的3位美国专家一起,通过越洋视频会诊为身在衢江的她解决了困扰4年之久的甲状腺肿瘤问题。

  衢江人不出县城就能享受到最顶尖的医疗服务,源于去年8月起浙医二院和衢江区人民医院尝试开展的一种新的协作医院模式。

  双方签署对口协作协议,“浙二”派出消化内科潘文胜、骨科李伟栩、妇科陈学军、外科李志宇4位专家,作为首批常驻衢江区人民医院的专家团队实行“部分托管”,开展业务指导、专家门诊和手术治疗。并根据衢江区患者的需要,定期派出眼科专家姚克、妇科专家郑伟等名医,赴衢江坐诊、查房及手术,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省城专家的高水平服务。

  借着“协作医院→浙二→UCLA”的数字化医疗网络,远程会诊也成为了可能。短短半年时间,这家曾“门庭冷落”的县医院开始“火”了起来,不仅赢得了本地病人的“青睐”,丽水、金华、温州等周边地区的患者也闻风而来。

  不仅如此,当地医生的水平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潘文胜刚到衢江时,带了3个“徒弟”,然而,这3位消化内科医生面对专家的高标准要求,深感压力,好几次同台手术下来,两位女医生偷偷哭了,甚至考虑过辞职,但半年“熬”下来,他们从理论到操作都有了质的飞跃,现在潘文胜已经可以放手让他们“单飞”了。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锐话题 00020 大病不出县的N种可能 2011-03-11 nw.D1000FFN_20110311_6-00020 2 2011年03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