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真的不需要记者吗?
俄媒反思微博冲击
杨舒怡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杨舒怡
如果这仅仅是一场关于速度的较量,那么传统媒体输了,输的不只一次。
今年1月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多莫杰多沃机场发生爆炸后,微博客网站的草根用户比俄罗斯权威新闻机构早5分钟发出第一条消息。甚至在调查人员把案件定性为“恐怖袭击”前,微博用户早已采用这一表述。
然而,这仅仅是关于速度的较量么?
1月24日16时32分,俄罗斯莫斯科多莫杰多沃机场国际航班到达大厅发生爆炸。16时37分,网民“拉多夫”经由微博发出关于这起事件的第一条“新闻”。
值得注意的是,两家俄罗斯通讯社在各自首发报道中只描述现场见闻,没有把爆炸定性为“恐怖袭击”。按照俄新社副总编辑瓦列里·列夫琴科的说法,当时事发不久,调查人员尚未查明爆炸起因,因此记者“没有像微博发布者那样草率写成‘恐怖袭击’”。
在新闻报道中,速度与精准是一个永恒的矛盾。随着数字技术进步,这对矛盾愈显突出。
对牵涉商业利益的“玩家”来说,1秒之差,损失的可能是广告收入,也可能是新闻真实。
尽管微博日益深入人心,但俄罗斯商业日报《导报》网站负责人维克托·萨克森认为,人们过于夸大这种新兴社交方式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按照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总编辑弗拉基米尔·桑戈尔金的说法,“一些人错误地以为,既然人人都能(在网上)写东西,那么未来将不再需要记者”。但问题在于,网民无需像权威机构那样为自己发布的消息承担责任。
在《导报》报社本月3日举办的新闻年会上,专家认为,对一般读者而言,重要的是能读到准确、详实的新闻故事,哪怕晚几分钟。民众需要内容可靠、具备一定深度的新闻故事,而不仅仅是微博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