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经济·商道

铁路改革 拖无可拖

  改革严重滞后与贪腐现象同步出现并非偶然,铁路改革已拖无可拖 

  春节刚过,新华社播发了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接受纪检调查的消息,海内外震动。当前,舆论集中于分析刘案内情。其实,更为重要的是对铁路系统改革的反思。 

  刘志军在铁道部长任上八年,铁路部门改革不进而退有目共睹。与其他政府部门相比,铁路可称中国“政企不分症”最为严重的部门,也是垄断程度最高的领域之一。案情的逐步披露,会证明改革严重滞后与贪腐现象同步出现并非偶然。铁路不改革的成本相当高昂。 

  铁路部门本来就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极品”。直到今天,铁道部仍兼具政府和企业双重职能,既是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又直接经营铁路运输企业,决策程序繁琐而又“一言堂”,在运营上表现为“预算软约束”,投资风险没有明确的承担主体,其机制和中国逐步转向市场体制的整体格局极不配套。 

  当然,铁路改革涉及人员众多,利益格局复杂;铁路本身又有商业性、公益性、自然垄断性相纠结的行业特性。改革攻坚任务繁重,改革出现反复也在所难免。但至世纪之交,铁道部的改革已经进入试点“网运分离”的关键阶段。所谓“网”系指国家铁路路网基础设施,具有自然垄断属性;而“运”系指铁路客货运,具有市场竞争性。有意将二者实行分离,进而组建国家铁路路网公司和若干客、货运公司,在当时正是朝向政企分开的改革努力。 

  遗憾的是,2003年3月刘志军接任铁道部长后,“网运分离”中止,铁路改革搁置不提,政企融合更为深入。改革时机一再被错过。在“强人”刘志军治下,以极具张力的政企合一模式发展垄断势力,使中国铁路的运营与发展出现畸变。一方面是大谈“跨越式发展”的部长刘志军引领高铁“大跃进”,另一方面是多年铁路运力紧张无从缓解;一方面是高铁发展从战略制定到项目规划运作,决策权由极少数人掌握,缺乏监控缺乏制衡,另一方面是国家整体铁路发展战略“一言堂”,系统内外不同意见专家被迫噤声。 

  更重大的恶果就是严重腐败。高铁涉及上万亿元投入,整体运营极不透明,预算超标是普遍现象却极少得到追究。铁道部少数人掌握巨额资金,酿成重大腐败案件。

  刘志军案发生之际,痛定思痛教训沉重。当此之时,广义的反腐当与具体的铁路系统全面改革相同步。通过改革重新定位中国铁路建设战略,真正确立“建路为民”的目标。无论从哪个意义上看,改革都已拖无可拖。

  面对铁路供应瓶颈,则当在改革的前提下走开放之路。近年来,中国政府虽耗费巨资修建高铁,但春运难、运煤难年年依旧;同时,黄牛盛行,腐败丛生。实践证明,凡是由计划垄断的领域,就会出现供应短缺;而一旦向市场放开,供应问题就迎刃而解。铁路当改弦更张,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发展,向各种资本开放铁路投资和运营,让想投资铁路的资金都能投、而且敢投铁路。


浙江日报 经济·商道 00012 铁路改革 拖无可拖 2011-03-07 nw.D1000FFN_20110307_2-00012 2 2011年03月0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