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1

本报辛亥民间征集收获极丰——

辛亥记忆集体释放

  记者 王婷 通讯员 王乐 

  

  本报讯 “我收藏的一个墨盒很可能是黄兴赠送给孙中山的。”“我家藏有纪念辛亥革命的牌匾”……自本报“辛亥这一年”大型系列报道之辛亥民间征集令(见浙江日报2月9日13版)推出后,每天都有读者致电致信本报,讲述他们知道的辛亥故事,拿出他们珍藏的辛亥宝贝。

  辛亥民间征集令发出的第一天,就有热心读者向我们亮出了珍藏的《光复报》。短短20多天,我们已征集到与辛亥相关的报纸、历史照片、珍贵文稿、文献、纪念章、牌匾、名誉章、邮票等数十种之多。杭州市档案馆已通过本报联系了相应读者,决定收藏《光复报》、《全浙公报》等民间辛亥遗物。

  根据读者提供的线索,我们还见到了不少辛亥革命人士的后裔,听到了秋瑾、陶成章、吕公望、杭辛斋等辛亥英豪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回望中,有惊鸿一瞥的震撼,也有平常生活的亲切。

  感谢那一封封雪片似飞来的信,感谢那一句句深情挚诚的诉说,感谢那祖祖辈辈珍藏至今的辛亥点滴,让我们依稀触摸到了辛亥涌流至今的脉动。

  辛亥记忆,穿过沧桑岁月,渗透在民间的各个角落,虽隔百年之遥,辛亥民间征集令发出后得到的反响却告诉我们——时间没有淡忘!不分年龄,不分男女,不分职业,不分地域,只需一个小小的出口,便能将一份份沉睡在心底的辛亥记忆集体释放——

  那些物

  桐乡读者杨金汉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四方形的铜墨盒,有“文斋”样铭款。盒面写有“中山先生惠存”,左下方“中华民国五年黄兴赠”。盒面正中刻有孙中山头像,头像正方刻“孙文”两字。

  “这个铜盒色浆和品相符合民国风格,从它所刻铜纹痕迹上看,为非专业人士所刻,我觉得具有黄兴本人自刻的风格。”杨金汉从桐乡古玩市场淘来这个铜墨盒后,觉得很可能是黄兴身患绝症时赠送给孙中山的那一个墨盒。

  永康的叶金荣先生告诉我们,他的外公是辛亥年间永康商团的总董。当时商团造了一批纪念章,叶金荣存有一枚。纪念章上刻有“勿忘国耻”字样。

  义乌读者吕声达的家中珍藏着一块牌匾,“是民国元年浙江都督蒋尊簋赠给我堂兄吕品祥的,奖励他在辛亥革命时赴南京作战有功。”牌匾书“有勇知方”四个大字,左侧写有中华民国元年四月赠吕品祥,下侧有中华民国军政府浙江都督印。吕声达表示,如有关收藏机构需要,自己愿将该牌匾捐赠,作为一份辛亥珍藏,纪念那个特殊年代。

  那些人

  81岁的泰顺老教师刘曾荫来信告诉我们,他的祖父刘钟藻,别号觉非子,黎元洪任总统时曾担任外交部参议院秘书,拟写了民国成立初期公私财产归属问题的法律条文,有人民财产不受侵犯、卸任清政府官吏的财产归属问题等。

  “这份手抄法律文本原件至今仍悬挂在南京中山堂。”刘曾荫老人告诉我们,他去过中山堂,“文本上不但有‘觉非子’署名,而且与祖父遗留多份墨迹上的字体一模一样。”

  临海读者杨大荣也是一位辛亥后人,“我祖父杨镇毅是辛亥革命老人,在我小时候,家里藏有祖父的‘奠定东南纪念章’及护照、手稿等,后来纪念章和护照捐给了湖北博物馆,手稿捐给了临海博物馆。”据杨大荣介绍,杨镇毅在辛亥革命爆发时,任光复军参谋长兼顾问长,亲历了光复上海及以后的援宁援鄂之役。后因不满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拒绝就任浙江省政务厅长,愤而归隐。解放后,杨镇毅命其子将其辛亥亲历整理成文,发表在《辛亥革命回忆录》和《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中。

  那些事

  历时近一个月的辛亥民间收藏征集将告一段落,但那些属于辛亥的记忆依然在继续,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化作歌谣,传奇般激荡人心。

  种种收获,我们都将珍藏。接下去,我们将循着洒落在江南的辛亥足迹,走近一幅幅辛亥风景,寻访辛亥革命中不同人群的故事,解读辛亥革命留下的思想果实。

  我们会在求是书院品读“兴学先驱”林启,在西泠印社寻找吴昌硕的影子。

  我们会在浙江兴业银行原址、通益公纱厂旧址寻找百年前的浙商故事。

  孙中山故居、秋瑾故居、、蔡元培故居、章太炎纪念馆、徐锡麟故居、张静江故居、陈英士墓、汤寿潜故居、惠兴墓……这些镌刻在历史里的遗迹,我们也会重新瞻仰。

  本报接下来将推出“辛亥这一年”大型系列报道之辛亥江南,敬请关注。


浙江日报 人文1 00013 辛亥记忆集体释放 2011-03-04 nw.D1000FFN_20110304_3-00013 2 2011年03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