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人文世界

世界是个 大跑道

  童桦

  

  近来闲暇,便从网上搜罗了几张测试科学素养的卷子,来考考自己。

  做着做着,突然发现有些题目颇让我费解。结果是,分数自不必看了,徒增“呜呼哀哉”罢了。

  不禁在想,原来即便小时候把《十万个为什么》都翻烂了,还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在科学素养这道门槛前,还是要摔一个四仰八叉的。

  问问周围的人,你们的科学素养如何?得来一样茫然的答案:“素养?科学?你指的什么?”

  科学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当我们得知“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仅相当于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90年代初的水平”这一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后,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虑。

  但思虑归思虑,找到前行方向才是着眼所在。抛开“李约瑟难题”不谈,不如回头看看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在学习、应用、崇尚科学知识上到底出了什么纰漏?

  有人说,现代科学一直存在于象牙塔顶端,见不到;有人说,科学家的白大褂太过神圣,不敢碰;也有人说,科学著作实在太过生涩、小众,看不懂;更有人说,现代科技离我们的生活太远,犯不着花时间了解。

  其实现代科技离我们并不遥远,换个角度说,他早已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吃的,在穿的,在用的,都或多或少蕴含了些许科技因子。只不过大部分人们都把这些想成理所当然,没有去细想罢了。

  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的科学知识和普通大众之间,似乎仍存在着一道没有更多桥梁的天堑。两者隔岸相望,自然模棱两可。

  所幸的是,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我们发现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通讯手段都已成为人们获取科技知识的桥梁,人们的主动汲取科技知识的意识已经开始萌芽,就像我省在2010年,公民科学素养百分比已经超过全国水平,位居各省区市第一,达到5.6%。许多孩子在家长和老师的带领下,主动进入科技馆,大人和小孩一起向科学家面对面讨教。只不过,这种激发人们科学兴趣的行为还远未达标。

  回想起“科学松鼠会”去年为了拿到合法行使公益活动的许可证的过程,不禁感慨万千。一个纯公益的组织,得花上那么多年,跑如此多的部门才能获得核准,对他们来说是不是太过艰难,对大众来说,这个信任的流程是不是太过长远。能不能将这一过程再缩短一点呢?能不能再诞生几个类似的公益组织呢?

  提升科学素养,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长久,因为这需要许多人持之以恒的努力。如果说,经济能强国,文化能丰国,科技能兴国,那么,我们是否准备好了和全球科技强国在世界这个大跑道上同场竞技的科学素养准备呢?

  这个问题,是有肯定的答案的。我们比较,有了方向;我们抬头,看到目标。何不再夯实些科学知识普及的渠道基础,何不再加快点双方融合的步伐。

  提升科学素养的接力棒,很重,怎样才能和等候在起跑线上的年轻人、下一代完成一个完美的交接,并让他们有一个赶超的机会,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希望,就在前方。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 00017 世界是个 大跑道 2011-03-04 nw.D1000FFN_20110304_6-00017 2 2011年03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