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第3000次绽放
本报杭州1月26日讯
记者 肖国强 通讯员 王其玲 戎斌
今天下午,45岁的陈芝香成了最幸福的人。在浙医一院会议室,她牵着丈夫徐忠友的手,看着这个和自己相濡以沫20年、又刚刚把肾脏捐献给自己的男人,两眼泛出泪花。
这是浙医一院正在举行的第3000例肾脏移植手术纪念活动现场。3000例,对于浙一肾脏移植学术团队来说,是33年来取得的骄人成绩。对于陈芝香来说,却是丈夫带给自己最深的感动,是生命在历经绝望后的再一次绽放。
“患难见真情。我是一个不幸的人,得了这么一个大病,但我真的很有福气,遇上了这么好的丈夫。”陈芝香动情地说。
陈芝香是常山县大桥乡人,靠和丈夫踩三轮车为生。去年7月,她突然感觉自己特别容易劳累,踩着踩着两腿就踩不动了,直到有一天突然大口吐血。到医院一检查,她惊呆了:尿毒症晚期,随时有生命危险。要想活下去,只有血液透析或者肾脏移植。
几个月的血液透析治疗之后,病情不见好转,夫妻俩来到浙医一院。经检查,丈夫和妻子的血液配型成功,可以移植。
到底要不要移植?围绕这一问题,婚后感情很好、从不吵架的他们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妻子担心会更加拖累丈夫,执意不肯移植:“你是家里的顶梁柱,万一手术有个闪失,全家就完了。”丈夫却坚持要捐肾给妻子:“再大的困难也要一起扛下去,我不救你谁救你!”
2011年1月13日,徐忠友的取肾手术和妻子的换肾手术先后进行,由浙医一院肾脏病中心主任陈江华教授主刀。
手术之前,不善言辞的徐忠友生平第一次为妻子围上了围巾:“老婆,我们一定能活下去!”但陈芝香知道,丈夫其实是怕再也没机会给自己系围巾。
到了手术台,医生问徐忠友:“怕不怕?怕的话现在后悔还来得及。”徐忠友当即回答说:“不害怕。”
手术中,医生将丈夫的左肾取下,种植到妻子的左下腹部。血管接通后,丈夫的肾脏在妻子的体内变得红润饱满,手术成功了!
手术之后,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丈夫手术一个星期后就康复出院,妻子的肾功能目前也已恢复到正常水平,再过两天就能康复出院。
陈芝香一家生活原本就挺艰难,为了给患病6年的儿子看病,5年前他们在县城租房,靠踩三轮车,一个月挣2000多元维持生活。儿子治病已经花了10多万元,这次手术前后又要花掉9万元,家里还有一个82岁的婆婆,出院之后,夫妻俩至少还要经过半年的休养才能完全康复。即使完全康复了,以后也没法再干重体力活。
即使困难重重,夫妻俩也没有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女儿很懂事,刚上大学就有助学贷款,加上勤工俭学,没有花过家里一分钱。有很多不认识的好心人给我们捐钱,我们一定能熬过去。”陈芝香说,这次出院回家,一家五口人就能再次聚在一起,过上一个团圆年了。
按照陈江华的说法,浙医一院移植病人10年存活率已经达到了81.7%,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远远高出了国际上51%的平均水平。根据对全院肾移植病人的回访,95%以上的人能重新回到社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也就是说,陈芝香一家的未来之路,也完全可以雨过天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