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最好,财富自然会来
本报记者 倪冰 施翼
雪后初霁,冰雪消融。绍兴县滨海工业区空气格外清新。阳光洒进浙江赐富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张夫宽敞的办公室,室内花繁叶茂,生机盎然。
这是2011年1月22日的上午。当赵张夫的小儿子、赐富集团总经理赵雪峰正谋划着赐富资本运作的事宜,赵张夫依然沉浸在26年创业的激情和自豪中。
1949年出生的赵张夫用一口绍兴话打开话匣子:“26年漫漫岁月,尝尽酸甜苦辣。赐富就是在面对不同的危机和挑战中抓住机遇,一点点成长起来。”如今,赐富集团的年销售额已逾100亿元。
他这辈子信奉的是:用同样的手段做不同的产品,用不同的手段做同一个产品,力求质量更优,制造成本更低。他成功的经验证明:只要做到最好,尖端技术、先进管理、人力资源、企业利润等财富自然会来。
“眼泪水厂”擦干眼泪。年产20万吨化纤,曾每吨赢利5000元。羡煞旁人。
1987年的春节,赵张夫历历在目。
1986年,赵张夫抓住绍兴纺织业大发展的机会,办起了全国第一家涤纶厂——绍兴第一涤纶厂。因为技术、资本的欠缺,涤纶厂被镇里老小戏称为“眼泪水厂”,70多位职工走得只剩下30多位。年关已至,厂里无钱可发。他想法筹了一点钱,给每位职工发了一双军用球鞋、两斤毛线当奖品。
在空荡荡的会议室里,赵张夫给职工开会:“我们已经在万里长征途中,后退,只有死路一条!”1987年,他抓住政策的东风,与绍兴市的一家弹力丝企业联营。赵张夫铆足劲猛干,凭着两台加弹机,当年竟赚了70多万元。尝到甜头的他来了劲头。以后几年,他到全国各地到处收购二手加弹机,加足马力生产。当时,每吨化纤的利润在5000元左右,而赵张夫的涤纶厂几年后年生产能力达到了20万吨。
“眼泪水厂”早已擦干眼泪。财富像雪球般越滚越大,羡煞旁人。“谁最富,赵张夫”。这是当地人对赵张夫创富能力的最好评价。
旁人看到的是财富耀眼的光晕,而其中敏锐捕捉市场商机的喜悦、技术革新的风险带来的巨大压力,以及对信息技术先知先觉把握运用的些许骄傲,调和成一杯醇厚的美酒,只有赵张夫一个人能细细品尝。
在生产过程中,细心的赵张夫发现下游客户对粗弹丝的需求量增加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他就跑到纺织厂去看,原来纺织厂、印染厂的生产工艺已经改进,用粗弹丝纺织出来的布料,不仅坚实耐用而且手感更好。他马上找到一家研究机构研发,把化学纤维的粗细度由以前的150D变为300D(D是DENIER旦尼尔的缩写,是化学纤维的一种细度表达方法。)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价格比之前的产品卖得更高。
在纺丝工艺中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件是侧吹风空调,当时都是进口设备,每台要花好几万美元。当时浙大的计算机教授告诉赵张夫,侧吹风空调除控制系统以外,其余的主要部件就是风机和轴承,完全可以自主研发。企业仅这一项就可以省下几百万元。让赵张夫下不了决心的是,当时赐富的一条纺丝生产线的成本就要4000万元,如果技术失败,损失的就是4000万元啊!浙大的教授立下军令状:搞不好就赔!赵张夫心一横:换!回想当初这一幕,他感慨万千:技术要革新,哪有不冒风险的!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赵张夫就学会了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管理企业,为赐富量身定做ERP系统,,对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比如一个产品只要放到秤上,或进出仓票据一开,仓库的库存数据就会发生变化。他把自己对信息技术的感悟归纳为:一个行为,一个信息,一个数据。只有准确的行为,才能产生准确的信息,最终生成准确的数据。
独到的感悟,使赵张夫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计算机应用“潮人”,还走上清华大学的演讲台做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专题演讲,台下的听众可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计算机专家和技术人员。
5000万欧元的设备订单只换来50万欧元的让步。中国人的傲气终于爆发。
日历翻到了2003年。一种危机感迫在眉睫。
2000年以前,全国每年的化纤总产量在200多万吨,而到了2003年,化纤总产量达到了四五百万吨。赵张夫敏锐地意识到:库存就在眼前。2003年底,他厘清了“巩固化纤、立足薄膜、开拓医药”的经营思路后,决定彻底转型,从干了17年的化纤行业抽身,转战聚酯薄膜行业。
都说隔行如隔山,要重起炉灶,赵张夫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聚酯薄膜的大宗原料和化纤一样,不陌生;市场已有的聚酯薄膜生产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年产量一般只有几千吨,大的也只有几万吨。但是,这一行赚钱却很厉害。
凭着多年财富积累的底气,赵张夫决定以最大的投入,采用全球最先进的技术,开始自己的第二次创业,同时也为同行的竞争设置了门槛。
他亲自去欧洲考察,希望引进当时最先进的熔体直接拉膜技术。满怀希望的他却在德国的两家大企业受到了冷遇。第一家企业只肯转让技术含量很低的设备,赵张夫当然不要。第二家企业同意出让技术设备,却料定这位中国来的民营企业家出不起价,5000万欧元的设备订单只做了50万欧元的让步。对方的轻视激起了赵张夫心中的傲气:“你们可以不接这个单子,但是请你们在三年后到中国来看看我们的工厂。”
赵张夫回到国内才三天,就收到了德国公司的回音,说是愿意合作,但价格依然咬得很死,只有引进四条生产线,才给9折的优惠。
考虑到这家德国公司的熔体直接拉膜技术是全球顶尖的技术,赵张夫立即拍板:引进四条生产线。
中国民营企业家的魄力和实力让德国人目瞪口呆。
调试一次就损失100万元。调试持续了14个月。生不如死。
2004年8月,总投资17亿元、薄膜生产能力在12万吨以上的欧亚一期工程开工建设;2005年上半年,四条生产线进入试生产,由40多位外国专家负责调试。但是,调试并不顺利,问题不断地冒出来,外国专家却找不到解决方法。要知道,熔体直接拉膜技术曾在美国杜邦公司和日本三菱公司也试验过,但均未获成功,因此也没有可参考的解决方法。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赵张夫的心里急啊,时间浪费了不说,调试时机器一转动,一天就是100多万元啊!
这样揪心的调试持续了8个月,情况却丝毫没有转机。赵张夫形容当时的心情“真是生不如死”。他的耳边又如同当年办涤纶丝厂那样,冒出了各种噪音,说他的薄膜是做不出来了。
他的斗志又一次被激发起来。大怒之下,他把一群外国专家“请”出了家门,自己来调试!
在之后的6个月里,赵张夫就像一个整天沉湎于科学实验的狂人,每天在车间里做着不同的实验:五六种主料,十多种辅料,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温度、湿度和压力下融合,将会产生多少不同的结果,而每一个条件的一点点偏差,又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他把每一次调试的内容、方法和数据都仔仔细细地记在一个本子上,不断地分析总结,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加以解决。
说到动情处,赵张夫拿出了这本凝聚着无数心血的“秘笈”翻给记者看,在誊写得清清楚楚的页面上,用红笔划出的是已经解决的问题,用黄笔划出的是调试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思路。他粗糙的手指划过字里行间,记者看到的是一位民营企业家无比的坚韧和智慧。
半年后,也即2006年的下半年,调试终于实现了合同的要求:流水线上的薄膜宽度达到9米,每分钟的拉膜速度为200多米。又经过不断的精心调试,2007年,流水线的生产能力更是超越了合同技术:每分钟的拉膜速度达到了400米,每条生产线24小时的破膜次数从合同的3次降为2次。用工成本仅为常规工艺的五分之一,能耗是常规工艺的二分之一。至此,赐富终于可以自豪地向世界宣称:我们的熔体直接拉膜技术成为了世界第一。
2007年,欧亚二期项目开始投产,赵张夫又凭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解决了边料直接回收技术,又一次降低了成本,再次创造了全球同行第一。
活得很累却很荣耀。新业务风生水起。一个全新的故事。
“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活得很累,却活得很荣耀。”在冬天的阳光里,赵张夫发出这样的感叹。
冷嘲热讽,傲慢无礼,曾经的所有不快,都在此刻消融,荡然于胸的全是创业的激情和自豪。
他告诉记者,美国有一家聚酯薄膜企业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倒闭了,至今还有400多位下岗工人就业没有着落。当地政府代表已经多次邀请他去投资,让这家企业复活,而且所有条件都可以谈。去年11月,赵张夫去实地考察,那是一个火车经过的地方,厂区占地4000多亩。但是让他印象深刻的是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睛。
虽然投资美国的条件还在谈,但是分布到国外工业中心去是赵张夫下一步的打算。
与此同时,儿子赵雪峰正在忙着资本运作的事情。“只要做到最好,钱不是问题。”赵雪峰说。
毕业于浙大国际贸易专业的赵雪峰从香港回来后,已经把赐富的新业务板块运作得风生水起。这让赵张夫很是欣慰。对于上市,赵张夫只字未提,也许他觉得那是属于儿子的故事,一个全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