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文化

清华学子行,最忆是江南

  本报杭州12月22日讯

  记者 叶玉跃 通讯员 王乐 

  

  清华学子牛海辉哽咽了。

  一年前,牛海辉结束了15年的美国生活回国,在海外清华学子浙江行启动仪式上,希望自己可以早点创业。

  一年过去了,牛海辉在嘉兴留下了感情,也做出了事情,其中与学友一起开发的项目,今天正式与宁波云快传科技有限公司签约,启动资金200万。

  然而,这一过程并不平坦。“回国创业一年,收入未达到美国的水平,申请课题、项目等面临诸多挑战,但我一点也不遗憾也不抱怨,因为浙江这块土地是温暖的,有省委省政府等扶持,眼前困难是暂时的,事业也有很好的前景,相信浙江能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和牛海辉一样,去年参加浙江行的50多位海外清华学子,其中18人回国创业,10人落户浙江,2人加入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多个项目落地。长三角研究院在美国硅谷建立了“创新创业合作基地”。

  正是看到了学友们回国创业的“辉煌战绩”,今年报名海外清华学子浙江行的有200多位学子,不过最后只有70多位如愿。专业涵盖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高科技领域。

  周士建是美国底特律华人工程师协会主席,今天他与海宁市政府正式签约。他说,这个机会他等了很久,要把下半辈子的心血都奉献在这儿。“海宁是我的故土,饱含我儿时的记忆。这次我带着汽车自动变速器的关键技术回到家乡,是要在这里建一个汽配产业园区,有了配件,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不仅环保,每辆车还能节省40%的原料。祖国需要这样的技术。”

  浙江遍地的民营企业,也很急需清华学子这样的高科技人才。来自嵊州的浙江特种电机有限公司老总吕仲维,提前三个多小时来到签约会场。这一次,他的公司要与智利康赛普西翁大学环保新能源研发中心主任王彬签约,一签就是一个亿。

  “王彬的‘帆布’发电技术申请了国外专利,在国外也有销售渠道。以前我们不认识,也走了一些弯路,今后我们合作的项目生产在国内,产品销售基地建在国外,这样,国内国外的市场就都可以打开了。”吕仲维说,不久的将来,在日本、美国等,家家户户安装的风力发电设备中很可能就有他们生产的产品。

  浙江行是短暂的,也有一些清华学子未能如愿。省科技厅厅长蒋泰维表示,以后可以继续来,一次不行,来两次,浙江将敞开怀抱,欢迎清华及其他高校的更多学子带着技术,带着成果,到浙江来转化、产业化,助力浙江经济快速发展。


浙江日报 文化 00011 清华学子行,最忆是江南 2010-12-23 nw.D1000FFN_20101223_11-00011 2 2010年12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