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写诗的民工兄弟

  住在汽车东站附近的民工诗人张冰宇。 魏志阳 摄

  记者 刘慧 实习生 谢愉 

  

  他们的名字是西芒、冬子、麦秸,他们是我们的民工兄弟,他们都爱写诗。

  “在缺少阳光和泥土的城市里,老乡是一条藤上的两个瓜”;“在这个很美的城市里,我要痛快幸福地流泪”;“一杯浓茶、一杯咖啡,让友情充实人生的空白”……这些印着民工记忆的诗,都收录在一本厚厚的诗集里——《运河呵,我的母亲》。日前,这本诗集首发式在浙江建华集团的“诗人之家”举行。

  在杭州,有一群民工诗人,他们在钢筋水泥的夹缝里,用诗的语言表达向往的世界——

  十三年是一百年

  也许你不明白,在80后民工张冰宇的诗意人生里,13年为什么是100年?

  走进他租住在杭州汽车东站附近的屋子,眼前的景象让我怔了一下——在这间不到10平方米的屋里,四张上下铺铁床占去了大部分空间,中间所有凌乱的空隙都被他的诗集《十三年是一百年》填满。“那年我才13岁,父亲不幸患了肝腹水,因为家里没钱医治,最终离开人世。”然而苦难和孤独并没有将他击倒,他把对父亲的怀念化作了诗句,飞向天宇。

  高中毕业后,张冰宇只读了一年大学,因为不忍心看着母亲再为自己劳累,他不声不响提前离开了校园。初入社会的他在一家绿化公司找到了第一份工作,白天在大街上种花草,风吹日晒,晚上在简陋的宿舍里写诗。

  没有多少娱乐活动的张冰宇,下班后喜欢到附近的河边坐着。“这时候我灵感最多,于是我随身带着纸和笔,一有灵感涌现就坐下来写。”也许张冰宇还不明白什么是诗歌的体例,也不知道自己写得好不好,只是在记录一些来自内心的感受。

  母亲东拼西凑借来了一万元,使他的诗集《十三年是一百年》出版,字里行间虽然有些青涩,但感情厚重,读后让人为之动容。

  编织袋里全是诗稿

  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人,一口很浓的诸暨方言,他就是西芒。

  面对我,他打开了地上的一只编织袋,里面竟然是整整一袋诗稿,共21本。在别人眼里,西芒就是一个诗痴。

  他的真名叫陈永安,在外地打工20多年。有了一些微薄的积蓄后,他带着妻女来到杭州,办起了一间自行车修理铺,成了一个小老板。铺子里不仅摆着各种修车工具,架子上还堆着厚厚一叠书。那就是他刚刚出版的《西芒诗选》。

  平常的日子,陈永安一边修车,一边构思,偶有诗意和灵感,他便会丢开手头的活儿,用那双沾满油污的手在纸上写写划划。深夜收摊时,也不忘掏出一张香烟纸,写下心里的感受。“人活着总是需要追求的,也许写诗就是让我变得精神富有,让我在风风雨雨的打工生涯中始终坚定信念。”

  “走远方难,难如上青天/走了一生无悔,不走一生牵挂/去远方为的是寻找失落的诗魂/走远方是为了实现一生的宏愿。”这是《西芒诗选》的一首《走远方》。(下转第二版)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写诗的民工兄弟 2010-12-10 nw.D1000FFN_20101210_10-00001 2 2010年12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