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在城市放飞梦想

——新生代农民工多元化生存样本

  记者 陈洪标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之路在何方?除了社会给予更多的关爱,他们自身又如何找准定位?在我们身边,有不少这样的新生代农民工,依靠不懈的努力,向梦想靠近。

  夹缝中,变坚强

  “我现在不轻易掉泪了,能坦然面对客户的刁难。”黎晓说。

  黎晓来自江西,现在杭州一家银行做外包工。一名客户曾拿着存折来打印明细账,由于存折已写满,系统自动要求换存折,等她把新存折递给客户,客户却大发雷霆,非要把旧存折拿回去,并把新存折撕碎扔到她脸上。黎晓一边流泪一边将散落地上的碎片捡起来粘好,还要笑着面对客户。

  这两年里,黎晓给客户赔过钱,到客户小区的垃圾桶里找过客户签字的凭证,上门讨要错给客户的钱……每经历一次这样的事情,她就觉得自己变得更坚强了。

  黎晓说,夹缝中生存,能让人变得坚强,挺过去,就等于磨练了自己。

  往前冲,不放弃

  “在城市,虽然头上没有属于我的一片瓦,我却对它有一种亲近感。”今年25岁的江西人方蓉,通过网上一家人才公司,在杭州一家医院找了份护理工作。

  刚上班时,方蓉给病人做护理,人家一看她是新面孔,就要求换人。为不惊动护士长,方蓉几乎用收买和自我炫耀的办法安抚病人,说自己手法熟练,保证让病人满意。碰到病人发火,也只能默默承受。

  “这些一点也不稀奇。”方蓉说,自己是派遣工,不但工作时格外小心,和同事交往时也很小心,生怕无意中得罪人,反映到人才公司,轻则扣奖金,重则丢工作。

  方蓉做三班倒,这让她和城市的生活离得很远。她和姐妹们的下班生活,基本上是在医院的集体宿舍里一起聊天,看看电视,能去逛逛街,光顾一下路边小吃摊,已很难得了。

  方蓉说,很多无形的“门槛”并不是一步可以跨越的,只能往前冲,早点转成正式工,拥有更多的保障,真正留在杭州。

  退一步,路也宽

  24岁的叶琛出生在庆元山区,现在是舟山市定海区白泉万金湖社区党委书记助理。

  叶琛从小跟父亲在外流浪10年,几经辍学,后来考上了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5月,叶琛在网上看到招募志愿者到西部和欠发达地区服务的信息,毕业后来到舟山一个岛屿上。

  一年后,叶琛结束服务期,再度陷入迷茫而无奈的求职奔波。叶琛想回杭州,但是现实给予他的是:在招聘现场和民工朋友们相互挤着,多少次孤独地蹲在大楼的某个角落,等待面试官上班,在招聘台之间徘徊……

  2009年9月,叶琛选择考渔村“村官”。不到两个月,他就赢得了当地村民的信任,2009年被评为市级优秀共青团员,前不久又入选区十大“魅力青年”。他写的诗歌,深受当地农民喜爱,两年里发表了上百首,成为一名农民诗人。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在城市放飞梦想 2010-11-22 nw.D1000FFN_20101122_4-00003 2 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