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都市节奏初体验

  大塘社区,由昔日杭州市江干区丁桥镇大塘村撤村建居而来。今年48岁的姚招娣是土生土长的大塘村人,2005年,她换了“头衔”,从村支书变成了社区总支书记。随之而来的,是包括姚招娣在内1800多大塘村人全新的人生体验。

  记者 戴睿云 报道组 毛晓黎

  

  “真不好意思,让你们等了半个小时。”跑进杭州江干区丁桥镇镇政府找到大塘社区党总支书记姚招娣时,她正借镇里的会议室和北京来的客户商讨大塘10%留用地的第二个项目。虽然电话不断、忙碌异常,姚招娣却有条不紊,俨然一位都市女强人。

  “十一五”这5年,正是杭州城市化加速推进,江干建设杭州“都市新门户”的时候。丁桥镇大塘村也迎来了“撤村建居”的发展契机。

  “5年来,你个人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跟着社区一起转型了。”姚招娣说,“一切都是新的。我只有边干边学,从对城市经济、社区管理一无所知的村支书,变成了一个能打60分的社区书记。”

  姚招娣过去5年经手的活,年年都有新变化。2006年,村里征地拆迁;2007年,大塘社区成为丁桥大型居住区一期回迁安置的第一个试点,社区首批230户居民顺利回迁到农居公寓;2008年,大塘经济合作社进行股份制改革,村民变股东;2009年,10%留用地首个项目大塘商业综合大楼开始运作;2010年,运作10%留用地第二个项目。

  “光和你们说变化,你们体会不到,带你们看看去。”姚招娣爽朗地说。

  我们和她一起来到了大塘村首批居民回迁点——大唐苑农居安置点。姚招娣的办公地点和住房也在这里。橘红色的多层农居公寓整齐漂亮,小区环境干净整洁,与中心城区小区环境并无二致。姚招娣说,这一带过去曾是一些散落的农居,环境也是脏乱差。

  “现在介好的环境,谁舍得在社区里乱扔垃圾。不仅房子好了,收入也增加。回迁户一般都能分到3套住房,一到两套出租,每套每年有1万多元租金,对面的商品房每平方米都卖到1.4万元了!”姚招娣说。

  从姚招娣办公室的窗户望出去,就是大塘股份经济合作社自主开发的10%留用地的第一个项目——大塘商业综合大楼。“瞧,地下室已经盖完了,我每天都会看几眼。这大楼今年3月开工的,明年年底前就能交付,一年能为集体多带来300万元以上的收入呢!”姚招娣有些自豪地说。

  这幢楼全部都由合作社自主开发,当时是丁桥镇的先例。

  “自主开发可得具备专业知识才能和人谈判。你行吗?”

  “不懂就问、就学啊!不管问题有多简单,我就厚着脸皮请教;和工作有关的政策和书籍,我都要吃透弄懂。不夸张地说,现在让我看楼宇设计图纸,我也能挑错提意见了。”姚招娣的回答也简单得出奇。

  现在,这个只有高中学历的农村妇女,不仅懂征地、分红,还学会了搞设计、跑规划、商业谈判。在杭州市、区两级相关部门,不少人都知道丁桥有个姚招娣,早几年来了就问这问那,如今却成了规划、建设、招商的行家里手。

  大塘集体经济也在这5年迅猛发展。姚招娣打开电脑数据库给我们看:大塘股份经济合作社的集体年可收资金2005年增至300万元,2009年达630万元。合作社的集体经营性固定资产也从5年前的不到1000万元,增长到了逾7000万元。经营固定资产加上其他收益,合作社2009年发给每个股民的年终分红达1万元。

  农民变成了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姚招娣也成了“省三八红旗手”。“如果不是碰上城市发展的大时代,我也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长。”乡音依旧,但姚招娣早已不是从前的那个农村妇女。

  最让姚招娣开心的是,她女儿今年底就要拿到企业管理硕士学位、从英国学成归来。“这5年,从农民到都市人,最深刻的感悟是学习能改变命运。希望下一代能用最先进的知识充实自己、改变自己,为丁桥的变化尽一份力。”和我们告别前,姚招娣说。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都市节奏初体验 2010-11-16 nw.D1000FFN_20101116_7-00003 2 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