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生态型新农村建设之路
——奉化市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访谈录
本报记者 江于夫
参观过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里的滕头馆,相信你一定会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滕头村何以能入选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参展案例,成为世界唯一入选此参展项目的村?带着这个问题,日前我们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滕头村,采访了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滕头村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发展之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在新农村建设中,滕头村一直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多好做法、好经验,请您扼要地谈谈。
傅企平: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们滕头人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发奋图强,到如今四十多个春秋,发生了沧桑巨变。回顾我们走过的路,总结起来,我们村发展主要靠的是四个法宝。
一是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我们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关键是村党组织过得硬,党建工作抓得实。比如,我们制定并实施了党员干部“三先四不”准则:要求村民做到的,党员干部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党委成员首先做到;要求党委成员做到的,书记首先做到。村干部不多占股份,不领最高工资,不住最好房子,不拿最多奖金。扎实的党建工作,使党组织在群众心目中树立起过硬的形象,鼓舞和带动了广大群众开拓创新、奋发向上的劲头。
二是对生态优先理念的倔强坚持。形象地说,我们是“刚刚温饱,就搞环保”。这些年我们不懈地贯彻“生态立村”的发展思路,使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前进,形成了“以生态产效益、以效益促生态”的良性循环,显现了“田成方,屋成行,花香日丽四季春,碧水涟涟胜桃园”的新农村景象。早在1993年,我们就成立了村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对引进项目拥有一票否决权,至今已否决了50余项经济效益可观但污染环境的项目。
三是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村实现了由贫困到小康再到富裕的跨越。2009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4000元。这是因为我们始终未忘强村富民的基本宗旨,始终坚持共同富裕,所以我们村“没有暴发户,没有贫困户,家家都是富裕户”。我们还十分重视兴办村集体福利事业,建立了社会养老、合作医疗等制度,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计划生育补助,并为全体村民进行人身、财产保险,实现了“少有教、老有靠、病有医、户户有保险”的目标。
四是始终坚持“一犁耕到头,创新永不休”的滕头精神。“一犁耕到头”就是认准目标,永不言弃,滕头能走到今天,靠的就是这种精神。新农村建设同样离不开自主创新。自主就是要有自己的特色,而创新关键是要能出新招、走新路、办新事。依靠自主创新,我们走出了一条以高效农业为基础、村办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协调发展路子,实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回头来看,滕头农业走过了三大步:上世纪60年代改土造田,解决了温饱;上世纪70年代末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运作;上世纪90年代全面实施科技农业,初步形成精品、高效、生态的现代化农业格局。
记者:滕头村多年来一直很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积累了很多值得各地借鉴的有益经验,请您重点谈谈这个问题。
傅企平:这些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走生态型新农村建设道路。坚持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发展壮大生态经济,建立起多层次、立体化种养循环系统,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村庄建设结合起来,合理有序地推进空间开发和功能布局,积极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工程,使整个村庄无烟尘、低污染。我们的生态发展之路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质要求,从根本上为村民创造出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保障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可持续提高。
我始终认为环境也是生产力。我们村一贯重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我们在1993年就被联合国评为“全球生态500佳”。为了不断提升“全球生态500佳”的含金量,也为了全村人能生活在一个绿色、健康、和谐的环境中,我们投入大量资金着力实施“蓝天、碧水、绿色”三大工程:拆除农家柴灶统一改用液化气,实现了村居无烟村;对污水、废水实行无动力达标排放;种植各类绿化树和草皮,饲养白鸽、野水鸭等飞禽,建成了将军林、院士林、公仆林、江南风情园、农家乐、盆景园等20多处生态景观。村里的村民小康住宅群,花树绿萍环绕其间,假山盆景错落有致,同样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宜人景观。村里安装了风能、太阳能路灯,住宅区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每年能节约用电5万多度。村区内水环境,采用高效菌微生物处理系统对生物进行激活,经训化设置进行总体分离、综合,将14种好氧菌加入静态水环境中,使全村水质变得清澈动人。
多年来,我们一直把环境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坚持人与自然友好相处,把人的生存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建设优美生态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村庄建设结合起来,改善人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给我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业、园林绿化业,让优良的生态创造出巨大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促进生态建设,再以更高水平的生态赢得发展,最终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丰收。
经过几年发展,我们村的生态旅游实现了三次飞跃:最初是单纯的农村生态游,2000年前后发展为生态背景下的农业观光游,现在则升级为中国乡村游,而且成为中国乡村游的先行者和佼佼者。2009年我们接待游客119万人次,门票收入263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187亿元。今年借世博会东风,到目前为止,游客比上年已经增加了60%。
记者:据我们了解,在共享共富方面,滕头村也是做得比较好的。村民富起来了,今后怎么办?在这方面您有何考虑?
傅企平:为顺应村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围绕“扩大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加强服务均等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全面提升滕头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维护农村社区平安和谐,切实保障全体村民安居乐业。
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持续提高村民福利水平、不断升级社会保障设施,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构建起适应城乡统筹发展、处于全国全省领先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15年,力争基本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全村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全村村民受高中以上教育率超过60%。
按照“低门槛、多层次、广覆盖、可接轨”的原则,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协调发展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四种基本保险和其他多种补充保险。确保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全面覆盖,做到失地必保、即征即保。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解决村内孤寡老人的养老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社会保障服务差距,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将外地务工人员纳入社会保障服务范围。
记者: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在今后“十二五”期间,您认为加快科学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
傅企平: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后,我们十分激动,十分兴奋,因为滕头村发展的又一个历史性机遇来到了我们眼前,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做到想在前面,干在实处。不然我们就会落伍,就会掉队。
站在新的起点上,未来滕头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可谓机遇和挑战并存,“十二五”是滕头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再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优势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努力克服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制约因素,不断创新推动经济社会更高水平的全面发展,力争在新的历史时期再创新辉煌。目前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生态乡村”的核心理念和发展优势,实施“品牌提升、产业升级、区域拓展”三大战略。这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今后发展的潜力。今后在落实新项目,推进大开发的同时,要加快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推进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生产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村级集体经济向股份制经济转变,提升滕头村的生态核心优势、文明发展水平和村民生活质量,把滕头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文明、融入城市化的现代乡村。
二是要坚持特色,进一步发展乡村生态产业群。滕头形成了以旅游、园林绿化、房地产为核心的第三产业群。旅游是我们最具特色的地方。加快科学发展的突破口,是挖掘滕头生态旅游品牌内涵,塑造鲜明特色,着力打造极品、特品和精品旅游项目,从传统农业观光旅游模式向休闲乡村旅游模式转型,力争把滕头建设成为全国乡村休闲旅游第一村、世界生态公园和国际农村旅游的知名胜地。
三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与人和谐相处,这是我们村发展的终极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主要是着力构建低碳生态乡村系统,在村庄规划、产业培育、村民习惯中融入低碳理念,实现全域生态、全程生态、全境生态、全民生态。实现“人与人和谐相处”关键是人心和谐。要达到这一目标,主要做好两点:第一,壮大村庄实力。目前,在全国名村中,滕头村虽然人均GDP居前列,但经济总量只排在70位左右。只有继续壮大村庄实力,才能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第二,提高村民素质。滕头有句话:“口袋富了不算富,脑袋与口袋一起富,才是真正的富。”“脑袋富”的关键是继承和发扬滕头人“一犁耕到头、创新永不休”的精神,不但要想富,还要敢富、能富;不但要自己富,还要让别人一起富;不但要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还要让更多的人过上美好的生活。